不是老了!彎腰卡卡、小腿腫、疲倦到不行 恐是5大B肝警訊
台灣過往被稱作「肝病之島」,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奪走超過一萬條生命。其中 B 型肝炎帶原人數估計約 200 萬人,但多數人沒有症狀、不知道自己帶原,也沒有定期追蹤,等到「覺得不太對勁」時往往已錯過治療黃金期。
日常的小症狀,可能是肝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國健署與醫師提供五種「容易被忽略」但可能與肝病相關的身體警訊。
警訊一:彎腰卡卡、右上腹悶脹,可能與「肝臟腫大」有關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醫師楊宏志提醒,肝臟本身沒有痛覺,早期異常往往不會痛,頂多「覺得卡卡的」「右上腹悶悶的」,特別是久坐後彎腰、側躺時更明顯。
他說明,肝臟慢性發炎或纖維化,會讓肝臟逐漸腫大,壓迫周邊神經或器官,因此病人可能以為是「腸胃不舒服」或「肌肉拉傷」,但實際可能是肝病正在進展。
警訊二:走沒幾步就累、精神差,肝炎最常見症狀
「疲倦是肝炎最常見的早期徵兆之一。」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醫師強調,肝臟負責代謝與能量製造,當慢性 B 肝反覆發作,病人常會出現不明原因疲倦、早上起床覺得沒睡飽、工作稍微用腦就想休息,許多人誤以為「年紀到了」。
警訊三:皮膚暗沉、腳腫、抓癢停不下來,「肝功能下降」的訊號
肝臟處理毒素與荷爾蒙,一旦受損,可能出現:小腿浮腫、指甲易斷、皮膚泛黃或暗沉、夜晚特別癢,特別是腳踝腫到壓下去有凹陷,可能是肝硬化初期的體液代謝異常,需要及早就醫檢查。
警訊四:容易瘀青、牙齦出血,凝血功能受影響
肝臟負責製造凝血因子,因此肝炎嚴重時,病人可能,輕碰就瘀青、刷牙容易流血、傷口比平常久才止血,這代表肝臟已不是「輕微發炎」,而是可能進入肝功能受損期。
警訊五:肚子突然變大、吃一點就脹,可能是腹水
如果肚子莫名其妙變大,但體重沒有跟著上升,甚至覺得肚子「水水的」,要警覺是否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這通常屬於較晚期異常,務必立即就醫。
很多人不是因為沒治療,而是因為「沒檢查」
「病毒是會變動的」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指出,台灣已知帶原者中,僅 35% 有穩定追蹤,75% 的帶原者在得到肝癌前從未接受抗病毒治療。只有定期追蹤,才能在肝發炎、病毒量升高、纖維化加劇時及早介入,避免走向肝硬化與肝癌。
症狀難察覺 但 B 肝的風險卻一直在累積
衛福部國健署提醒,B 型肝炎是國人肝癌的第一號危險因子,台灣每年約 7500 人死於肝癌,最新癌症資料,一年就新增 1 萬 433 名肝癌病人,其中 8 成有 B、C 肝炎帶原。
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表示,台灣雖在 1986 年起全面施打 B 肝疫苗,大幅降低年輕世代感染,但 1986 年前出生的「B 肝疫苗斷層世代」仍是最高風險族群。
彎個腰「卡一下」竟揪出 15 公分肝癌
楊培銘教授分享,一名 60 多歲帶原者,早年規律追蹤、肝況穩定,後因看到表面抗原轉陰誤以為「好了」,便不再追蹤。直到 65 歲某天彎腰撿東西覺得「身體卡卡的」,檢查才發現肝臟內長出 15 公分的巨大腫瘤。
楊培銘強調:「肝臟是沉默器官,沒有痛,不代表沒有事。」關鍵不是症狀,而是「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肝病防治基金會與國健署提醒:
✔ Step1:要知道 39–79 歲免費篩一次
國健署自今年 8 月起提供民國 75 年(含)以前出生民眾 終身一次免費 B、C 肝篩檢。
✔ Step2:要追蹤 無肝硬化 6 個月一次、有肝硬化 3 個月一次
B 肝帶原無法根除,一旦確診帶原必須定期回診。
✔ Step3:要治療 新藥讓病毒穩定抑制、降低肝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