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臺灣青年健康素養知行差距大 運動休閒與社區參與表現最弱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近期完成的「健康臺灣青年」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在健康素養六大向度的重要性認知與實際表現之間平均差距皆超過30%,反映當代青年面臨的健康挑戰需要更加全面的政策關注與支持。

鍾瓊瑶/綜合報導
2025/05/10 13:18
黃昆輝教授期望這次調查結果能提供政府施政參考,提出對症有效的措施,促進青年健康發展。圖/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提供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10)日發表近期完成的「健康臺灣青年」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對健康的認知與行為表現落差很大,雖然高度肯定各項健康指標的重要,但行為無法落實。青年在「運動休閒」、「健康家庭與社區」兩向度,表現最弱。調查也發現,青年遇到困難願意尋求協助、與伴侶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表現好的比率未達五成,有知心好友未達六成。

黃昆輝教授表示:「這次調查發現青年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都有健康的隱憂。教育部今年二月在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社會情緒學習研究室,推動為期五年的『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我們期望這次調查結果能提供政府施政參考,提出對症有效的措施,促進青年健康發展。」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2025年3月21日至4月16日期間,透過網路問卷調查方式,針對18至40歲國民進行健康素養調查。此次調查共收集14,725份有效樣本,問卷內容涵蓋六個健康素養向度:自我發展與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營養健康、運動休閒、健康家庭與社區、疾病預防,每個向度包含五個細項題目。調查目的在於全面了解臺灣青年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健康素養現況。

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在健康素養的六個向度中,認為「重要」與表現「良好」的平均差距都超過30%。雖然受訪青年對全部30個健康素養細項的重要性認同度皆超過90%,但只有兩個細項的良好表現比率超過90%,呈現相當懸殊的差距。

這種「知易行難」的現象,與其他青少年健康調查結果相符。過去研究顯示,即使青少年的健康知識提升,但實際行為改變仍然有限。德國符騰堡邦醫師協會也曾指出,加強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素養的必要性。

在六大健康素養向度中,「運動休閒」和「健康家庭與社區」兩個方面的表現尤其令人擔憂:運動休閒方面,「不因為工作放棄運動休閒」表現良好的比率僅有42.2%,「培養運動興趣與習慣」僅48.0%。這顯示當代青年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面臨挑戰,運動習慣難以持續建立。

健康家庭與社區方面,「積極參與社區健康活動」的表現良好比率僅24.9%,「維護社區生活環境整潔衛生」僅26.1%,反映青年與社區連結薄弱,公共參與意識不足。

調查進一步揭露,青年在社交關係與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明顯隱憂。數據顯示,遇到困難願意尋求協助的比率僅49.6%,與伴侶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比率僅46.4%,擁有知心好友的比率也只有54.9%。

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的青年面臨不同的健康挑戰:18至22歲青年群體在自我認知、情緒管理、求助意願及性自我保護等方面表現欠佳,表現良好比率多在20%以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高等教育或初入職場階段,面臨身分轉換與社會適應的壓力,需要更多針對性的支持與指導。

35至40歲青年在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方面表現不佳,表現良好比率約20%。這可能與此年齡層面臨的家庭、事業等多重責任有關,社交資源與時間受到限制,導致親密關係建立與維持困難。

這些發現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呼應,顯示現代青年需要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