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為急診壅塞提解方 急診、ICU、病房給付全面提升 最快5月上路

急診壅塞情形已引爆民怨,為了救火,健保署與專家研議出多項長期解決策略,將全面提高「急診、ICU病房、一般病房」的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預估每年將挹注新台幣逾30億元,最快5月上路。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02/27 17:12
為解決急診擁塞,健保署提出長期解方。圖/陳賜哿攝

衛福部健保署為急診壅塞找解方,在與多位專家討論會,提出了長期解決策略,將全面提高「急診、ICU病房、一般病房」的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預估每年將挹注新台幣逾30億元。醫師工會也回應指出,這是近期政府提出較務實的方案,期望相關政策能於近期會議早日落實。

由於近日急診壅塞程度讓急診醫學會跳出來求救,健保署昨日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外傷醫學會、社區醫院學會等醫界團體,及多位專家共同商議,歷經3個小時會議討論,會中共識皆認為近期急診壅塞已慢慢趨緩,也認為急診壅塞是長期問題,因此做出長期解決策略。

調整「急診支付標準」

首先是針對急診給付,急診現行診察費給付模式比照門診,診察費內含護理費用,未來急診診察費與護理費將各自獨立,依據檢傷分類分列各別費用。

且針對無法住院、留在急診治療的「留觀床」病人,現行制度僅給付護理費,無醫師診察費用,未來將同樣給付醫師診察費,以避免過去需要醫師下來照護時反而沒有給付的現象,並增加留觀床的護理費;另外針對車禍或工傷意外等重大創傷,也將增加給付。這部分經費每年粗估計達數億元,尚待精算。

研議調整加護病房給付,鼓勵分流收治

過去加護病房給付金額以醫院層級劃分,未來將改變成給付齊一化。目前全台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有50多家,其中23家是醫學中心,將全面調升以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來給付;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有70多家,其中26家為地區醫院,也將比照以區域醫院的加護病房來給付。

此舉將有助分流,讓病人不會過度集中在醫學中心。健保署預估這部分經費一年將挹注約5.8億的預算。

提高一般病房護理費

將一般病房的護理費全面調高,用以解決因為護理人力不足而關病床的情形,讓急診患者不能夠往加護病房移動,或轉入一般病房,確定開床數,暢通收住院管道,避免滯留急診。這部分將適當調整病房的護理費,預計未來4年將投入百億預算。

放寬在家住院限制

醫界呼籲擴大宅急症照護收案對象,讓患者在家住院,改善病床利用率,將放寬急診在宅急症失能程度限制,未嚴重失能者也返家治療,減少住院壓力,再者是開放門診打抗生素治療,過去必須住院施打抗生素患者改門診執行,同時研議穩定患者提早出院,住院手術改成門診手術治療。

石崇良說,調整支付標準提案預計3月起陸續進入醫院總額協商會議、共擬會等討論,新制最快預計5月上路,希望留下人才,讓更多人投入救命科別,也要求醫院必須將增加給付的部分,充分反映在人力留任、多聘請人力及加薪上面,才可以納入個別醫院總額的剛性需求成長當中。另外放寬在家住院與提早出院等新制,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陸續上路。

醫師工會指出,急診壅塞的紓解並非透過給付調整便能達成,但也認同這確實是有感且具體的一環,對健保署提出的方案大抵表示認同,覺得是近期較為務實的方案討論,期望相關政策能於近期會議早日落實。也提出幾點請健保署同時考慮:

急診/病房護理費調整須以護理師本薪調整為條件,醫院必須提出具體證明已調高護理人員薪資而非獎勵性質之報酬,方得向健保署請領加給費用,以避免額外給付進入醫院大水庫但卻無法造福臨床人員。

目前部分區域醫院雖然領取較低的健保給付,卻需承擔重度急救責任,如24小時心導管、急產接生、重大外傷處置等。健保署擬提高這些醫院ICU的給付,但若人力配置不提升,將可能導致相同人力承擔更複雜的照護工作,加重負擔。例如評鑑規定,醫學中心ICU每床須配置2.5名護理人力,區域醫院僅需2名,若給付相同,人力標準也應比照調整,以確保醫療品質與勞動條件不惡化。

需監測相關政策所帶來的非預期附帶效應,例如門診單位有無因此轉移更多病人至急診等候常規住院治療,或是醫院是否因為急診留觀給付提高而失去舒緩急診候床的動力。

相關給付加給應獨立於總額協商範圍之外,不再佔用既有總額的大餅之中,以避免不同專業類別之間互相傾軋,反倒造成急診與其他科別的緊張關係。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