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還原檢驗過程 推斷下毒機率不高

檢驗出寶林茶室環境及生物跡證檢體的「米酵菌酸」陽性反應,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出面還原檢驗過程,表示此結果證實了毒素就發生在寶林茶室的廚房裡,目前看來也可以排除是下毒的機率。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4/04/03 08:49
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向媒體還原林茶室環境檢體檢驗結果。圖/陳賜哿攝

台北市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在環境及生物跡證檢體中,驗出「米酵菌酸」陽性,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所長翁德怡表示,這可以和中毒案件連結起來,證實了毒素就發生在寶林茶室的廚房裡,目前看來也可以排除是下毒的機率。

翁德怡出面說明檢驗過程時指出,這次使用的檢體是在事件發生後不久的24日採集的,因此檢測結果更為可靠。不過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是這麼嚴重的事件,當時尚未確定具體的菌株,且米酵菌酸在台灣不常見,僅能對常見的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進行培養,但未能培養出任何菌株。

直到3月27號晚上,衛福部召開了專家會議,藉由文獻回顧確定了米酵菌酸是最可疑的毒素,才將米酵菌酸列為主要鑑別診斷。當時國內僅有彰化基督教醫院有標準品,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拿到標準品後,在首位死亡個案中檢測出了米酵菌酸。

翁德怡表示,由於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的敏銳思維,想到將24日採集的剩餘檢體交給法醫學研究所進行米酵菌酸的檢測,在收到台北市轉交的剩餘檢體後,工作人員加班處理,檢測出了米酵菌酸的陽性反應,從而獲得了這次的關鍵證據。

她表示,之前在2名死亡案例中被檢測出來的米酵菌酸只能算是間接證據,現在從廚師、砧板、刀具上都檢出了米酵菌酸,直接證明了米酵菌酸確實存在在寶林茶室的廚房中,也排除了百貨公司洗手間、手扶梯扶手、餐廳桌椅等其他可能的污染源。

翁德怡進一步指出,質譜儀檢測定量是每毫升0.2奈克,而廚師手部驗到1奈克左右,不過雖在廚師手上驗出米酵菌酸,但廚師僅是媒介,是因為手接觸了遭汙染的食材,主要毒素是在某個食材上。不過,被汙染的食材究竟是不是粿條?還需要衛生單位和司法機關進一步去調查和釐清。

對於外界質疑為何只有20日沒有案例,懷疑是否被下毒,翁德怡表示,對於為何只有20日沒有案例她也很納悶,猜想或許只是沒症狀或是症狀很輕微,而目前由病人症狀嚴重程度不一、中毒時序長的樣態來看,可以推斷的是,被下毒的機率極低。

「我自己從醫30年,也是首次看到『米酵菌酸』毒素。」翁德怡說,該怎麼防範,目前食藥署正努力培養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若培養成功,或許之後食安專家會制定出洗手、食物保存的標準流程,來防範這個在台灣初見的病毒。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