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 5月中下旬梅雨鋒面有望發展
氣象署預測今年梅雨季氣溫正常至偏暖、雨量正常至偏少,預估5月中下旬鋒面發展。提醒留意短時強降雨、雷電、土石流等災害風險,並注意汛期可能帶來的缺水或淹水問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中央氣象署今(29)日召開梅雨季展望記者會,預測2025年梅雨季期間,全台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降雨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高。今年的梅雨鋒面預計在5月中下旬起逐步建立並發展,並可能持續影響至6月中旬。
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5至6月為台灣主要梅雨季時段,受冷暖氣團交會影響,常出現短時強降雨或豪雨等劇烈天氣事件;反之,未降雨時亦常見高溫天氣。他指出,梅雨季的主要降雨區集中在中南部山區,且中部以北較早開始降雨,最快可能在5月上旬,南部則多落在5月中旬至下旬間。
陳怡良進一步指出,目前觀測顯示,有利梅雨鋒面生成的夏季季風指標,有機會於5月中下旬建立,但後續仍需密切關注熱帶系統動態,特別是目前位於菲律賓東方海域的熱帶擾動是否持續發展,以及對鋒面可能帶來的影響。
根據歷年統計,自1951年以來,梅雨季累積雨量最多為2012年的891毫米,最少則是1980年的193.4毫米。雖然整體降雨量無明顯增減趨勢,但近年降雨更集中、短時強降雨事件頻率增加的現象愈加明顯,對防災提出更多挑戰。

氣象署預測,今年5至7月整體氣溫偏高機率較高,5月氣溫以正常為主,6、7月則偏高機率大;雨量方面,5月降雨可能維持正常,6、7月則偏少。

陳怡良提醒民眾,梅雨季為台灣汛期的開端,需提防兩極氣候狀況——少雨可能引發水資源短缺,過多則恐釀成淹水或土石流。此外,鋒面接近時常伴隨雷擊、強風,甚至可能出現冰雹或龍捲風等極端氣象現象,應提高警覺並提早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