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列表/ Related News
以出版市場來說,可見到翻譯書佔了大多數市場,也就是本土作者缺乏,翻譯書終究是國外的創作,其風土民情與台灣本地有所不同,內容上當然難免與讀者有所隔閡;再加上好的譯者也一樣缺乏,以及許多出版社為了降低成本屈就於較便宜的譯者,於是譯文也越來越常出現無法通達文意,甚至根本翻譯錯誤的現象;連編輯環節也有嚴重問題,許多出版社編輯流動率極高,年輕編輯無法累積經驗,又為了壓縮人事成本,讓編輯工作過量,於是不但直接導致書本品質下降,編輯困於工作,與社會脫節,自然無法選出讀者真正會喜歡的書,反而只能隨波逐流別人出什麼書就一窩蜂;到行銷業務面也一樣呈現完全故障,每家出版社的業務一個月要經手向通路推銷的新書,遠遠多到連好好看完一遍都不可能,通路端的進書業務狀況也是如此,於是只能憑著書的簡介資訊定生死,許多新銳、特殊的書籍在這過程中勢必遭到犧牲,久而久之,普遍來說,出版內容越來越無法吸引讀者,書市會越來越衰退也是難免的事。
好的作者為何缺乏?原因很簡單,整個商業模式對作者極為不利,當作者想認真創作一本好書,假設要花上五年的時間,這五年沒有中間任何收入,創作完成後,投稿各出版社,到有人青睞,又過了一年,這中間不但沒有收入,還要多方奔走,到好不容易過稿進入出版流程,再等上至少半年,好不容易上市,才拿到首刷版稅,而很不幸的新人往往要累積好幾本書才會逐漸為市場所認識,所以這個流程還要重複好幾遍。
而出版社呢?只等著作者自己把書寫完,再來挑三揀四,選擇其中最有機會的作品,在作者的創作階段不用負擔任何成本,也就是說,出版社把絕大部分的風險都丟給作者承擔。
主流出版社一年營收以億計算,卻不願承擔風險,把風險丟給若專職創作則可能三餐不繼的作者,作者只好往減少風險的方向發展,於是你可看到台灣作者發展短時間就能寫成的書種,不論是主打青少年的作品,或是淺白的勵志、兩性書籍,或是讀完就丟的口袋書,但是這個策略終有限制,這些書種氾濫成災以後,讀者也逐漸倒胃口,而作者寫習慣這些作品,則顯然無法培養更上一層樓的能力。
而不往短時間就能寫成書種發展的作者,在這種環境下,則必定經歷有很長時間的困頓過程,最後,不是放棄、轉行,就是必須另有主業,之後因為工作忙碌,創作時間大減而出書數量極少。
譯者的情況也雷同,出版社只想從市場上挑選便宜好用的譯者,卻完全不思培養譯者,許多出版人甚至認為有發案給譯者就是在培養譯者了,然而,一個譯者從生嫩到成熟需要時間與經驗,初出茅廬的譯者卻往往因程度太差、人脈不廣而無案可接,於是既無法生存,又無法累積經驗,最後絕大多數慘遭市場淘汰,只有少數人能撐過這個階段,然而一個譯者能接案的數量有限,出版界又不願出高價,於是當譯者更為成熟以後,同樣急切需要外文人才,卻願意付出正當代價的產業界,就向這些譯者招手,於是高階譯者大量流失,出版界當然會鬧譯者荒。
好的作者、好的譯者缺乏,編輯、業務環節也有諸多障礙,從內容的根本就腐朽了,光是發錢鼓勵末端消費,又有何用?
那麼問題該如何解決?這麼多環節的問題,一時討論不完,就先單從作者的環節來說起,這部分,或許可先來觀察國外的知名作者都是如何起家的。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創作時失業窮困,「催狂魔」就是她憂鬱症發作的寫照,但是當時靠著英國政府的社會福利維持生活,所以才有辦法創作下去,成書後則幸運受到出版經紀人賞識,帶著她的作品到處找出版社,屢受退稿而越挫越勇,終於促成出版。
已故的軍武小說大師湯姆克蘭西,原本在老婆祖父的保險公司工作,閒暇之餘和朋友玩兵棋推演,推演出了《獵殺紅色十月》,投稿出版社,有位專業的女編輯,花了好大功夫幫他把原本塞滿軍事資料的原文,刪節修改成適合讀者閱讀的最終定稿,於是一炮而紅。
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則是一路先從投稿九流雜誌開始,有微薄稿費支持,逐漸寫到三流雜誌、二流雜誌、一流雜誌,最終累積足夠的寫作經驗以及讀者與知名度,而能出書並進一步成為多部作品改編為電影的恐怖大師。
從三位大師的例子可了解,要幫助作者跨越商業模式極為不利的天險,有幾個重要關鍵:
1.在困苦時期保障基本生活的社會福利。
2.專業的出版經紀人,能慧眼識英雄,並代替作者包裝作品,投稿各出版社,免除作者四處奔波的壓力,同時提高出版社接受作品的機率。
3.整個經濟體工作的工時不會過長,有正職者閒暇之餘還有時間進行創作。
4.專業且了解市場及讀者需求的編輯。
5.能夠比版稅更快速取得收入以維持生活的管道,如定期刊物的稿費。
過去台灣還有許多文學雜誌,現在也一一凋零,以台灣現狀來說,可說五項均缺,使得作者要出人頭地可說難如登天,其中,某些項目是市場該自己努力的,譬如創造作者經紀的關鍵環節,或是出版社要能培養及重用對市場觸覺靈敏的編輯,要推出能重振雄風的文學雜誌等等,但有些項目是政府的責任。
首先是社會福利,現在不論兩黨,想到社會福利,常常都只想到坐地分錢,而且往往是把年輕人的錢轉移給老人,初出茅廬的年輕作者已經夠窮困,還要坑他一筆健保補充費、國民年金,其實國家應該投資年輕人,英國把社會福利給JK羅琳,最後為英國創造出多少產值?政府應好好思考重新檢討社會福利,不應繼續「劫青濟老」,反而是應該資助困苦的年輕人,才能為國家創造更多價值。
其次是保障勞工權益,確保每個人有足夠的休閒時間,事實上,國外研究一再指出,缺乏足夠休閒時間的員工生產力會嚴重下降,但國內企業卻依然迷信「勤能補拙」,總是有意無意逼迫員工加班,一整天上班下來回家都累垮了,別說創作寫書,根本連看書、看電影的時間都沒有,當然不會買書。
文化就是一個社會一切的總成,一個只會血汗工作的社會,當然沒有文化,一年衰退43億的市場,補貼十億又有何用?文化部就別再自欺欺人,以為投入什麼文化預算,或發放各種消費券,能解決問題,其實就如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一句老話:
「笨蛋,問題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