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慎防心血管疾病 大學教授輕忽胸悶是感冒 急診求助才知差點沒命

戴大信醫師指出,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氣溫低會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張芮瑜/綜合報導
2022/12/27 10:38
高雄一名63歲的大學教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痛感甚至從胸口蔓延到脖子、下巴,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緊急急診後,才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

冬天寒流發威,中高齡長者、慢性病患者須留意溫差造成心血管疾病!聖誕節北台灣現低溫,傳出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在高鐵乘車時過世,死因疑為天冷引發心肌梗塞;日前高雄也有一名大學教授突感胸口悶痛,送急診才知為急性心肌梗塞,幸運撿回一命。兩人年紀都未滿65歲,堪屬中年,醫師提醒,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冬季低溫尤須留意。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近期也出現多起心肌梗塞案例,高雄一名63歲的大學教授,上週忽然感覺胸口悶痛,痛感甚至從胸口蔓延到脖子、下巴,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結果症狀越來越嚴重,緊急送急診後,才發現心跳每分鐘僅40下,才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還是最嚴重的「第四級」,醫師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才讓教授撿回一命,現在狀況穩定,已準備出院。

冬季日夜溫差大 長者隱藏殺手須謹慎

最近這幾波寒流,全台各地都傳出不少「凍死」案例,以高雄來說,消防局就接獲多起在家心跳停止的救護案件,多為高齡長者,顯示低溫仍是長者常遇到的隱形殺手。

收治該名教授的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指出,冬天由於溫度急速變化,尤其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氣溫低會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高雄市立聯醫提供

戴大信說,冬季一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若加上高油、高鹽、高糖飲食,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不僅增加血壓,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問題。

10大死因的第2名 抽菸、肥胖、三高都有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

戴大信表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若到了冬季,因早晚溫差大,更需要注重保暖,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

預防心肌梗塞 謹記「慢、熱、起、穿、行」

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高雄市衛生局有「慢、熱、起、穿、行」等5要訣。

「慢、熱」是指天氣嚴寒氣溫驟降,尤其夜間及清晨氣溫較低,長者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應放慢,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

「起、穿、行」則是指習慣早起運動的年長者,可延後起床及外出運動時間,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

高雄市立衛生局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