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濿落去」/liau5-lo7-khih4/政治家的承諾獻身
報載駐美代表蕭美琴在考慮一年之久後,決定/liau5-lo7-khih4/擔任賴清德的副手,賴蕭配共同投入2024年台灣大選,這句特殊的台語/liau5-lo7-khih4/,報刋用「撩(撂、蹽)落去」的漢字借音表意。
這句/liau5-lo7-khih4/,我一時未思索如何用現行台灣文書語的適當詞𢑥,認為英語的對譯在政治或行動上是英文「commitment 」的意思,用GoogleTranslate上網搜尋,首先誤入英日對譯,出現翻譯「獻身」一語,中文則是「承諾」一詞,台語的通俗含意該怎麼說,因撰寫此文再參考創先提出「濿」字是 /liau/ 正確語源、故台語漢字音韻學家劉建仁先生的論述:「明知有風險仍奮不顧身的幹下去。」(註1)
劉前輩引用古典的書證,提出「湹落去」台語字詞創始的正確見解,但是沒有提供簡單的文書語對譯,在語音上的變化說明也許不足充分。
精簡的說明這兩項的確不容易,在語音上的變化,筆者努力找到其他古漢語的台語/福建話口語訛化,數則漢字詞𢑥的發音變遷作比較,加強支持劉先生力言《詩經》上「深則厲」是可信的語源,相對的漢字詞𢑥或許可以用現代語作為四字詞「冒險投入」罷?
而蕭美琴女士在近一年的慎重思考後,決定與賴搭檔參選,可以中日譯詞合併的「承諾獻身」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我們無法知道蕭女士是否真如報刋說「濿落去」,但是我深信她的台語常識及演說的多語功能,君不見「Hsio Bi-Khim」就是台語名字「蕭美琴」的拼音。
返回正題,「濿」文讀音[le/li] 歴久輾轉變成白話 [liau] 的旁證如下:
一、台語詞𢑥單字的韻母(尾聲)文白變化[au] 是優勢韻,例如認識 -ok > -au 的文白變化的常見規律,可以引申推論不少台語白話音的本字。我們甚至可以解釋中國普通話「要」/iau/字是源自文書語「欲」/iok/的理論。
二、-i/ -e/ -ie 的韻尾變化字例:
(a)筆者大膽假設台語發音「鳥鼠」的正確漢字應該是「嚙(齧)鼠」,即是nie > niau(註2)
(b)「一」字普通白話可發音作 [ iau/yau] ,台語發音作 [io/yo];au > < o 雙音的互變在歐語很常見,比如 「auto 」或「Austria 」在德語及英語的發音變化。
(c)聲旁「隹」可以發音 ui/i/tsui的韻母,如「維」字, 音 ui/i ,「鵻」、「焦」發音 tsiau。
(d)「溺」字中文可以發音ㄋㄧˋ [nì] ,也可發音ㄋㄧㄠˋ [nìau]。
(e)「了」字現代漢語普通話可以發音ㄌ [le] ,也可發音ㄌㄧㄠ [liau/liao]。
以上加強說明「 厲」是「 濿」的本字--涉水過河,台語 /liau/ 決意的語源以及發音變化,其他再有比較複雜的文字語音變化附合上述的字例,在此省略。
台語/廈門話作為漳泉方言的融合口語,承襲了不少商周古代的原始漢語,因政治及歴史語言的變動,庶民所操用的口語與文字逐漸脫離,很多曲折的語音變化,不是固執傳統的「音韻學」可以完備的解釋的。
筆者生長在台語大家庭,又經過多種語言文化的洗禮,自習現代語言學、文字學等,故有「另類」的思維資訊及敏覺(南台灣白話作「綿角」),自信有能力提岀不少台語的漢字語源,本題則是再補充、肯定劉建仁前輩的「濿」白話音漢字溯源的論說。
至於罕見、無法使用形聲解讀的漢字,如何合理解決台語白話的寫作,邁向一致用規範的文書化用詞則是一個難題,如何恊「調」?怎麼「喬」呢?!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