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前夕《蘋果新聞網》停刊 15年資深員工嘆「重量與溫度」早沒了

2022年8月31日台蘋正式走入歷史。「老蘋果人」說,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因「反送中」運動被清算、過於倉促推動會員訂閱制、收掉紙本都是重擊。

黃彥宏/台北報導
2022/09/01 11:18 2022/09/01 11:21
2003年5月2日台灣《蘋果日報》創刊,讓民眾「一咬上癮」,也徹底改變台灣的文人報業生態,經過了19餘年,2022年8月31日,正值青春年華的台蘋正式走入歷史。圖 / 翻拍自《蘋果新聞網》

蘋果走進歷史系列一

2003年5月2日台灣《蘋果日報》創刊,讓民眾「一咬上癮」,也徹底改變台灣的文人報業生態,經過了19餘年,2022年8月31日,正值青春年華的台蘋正式走入歷史。從創刊的第一年就進公司的「老蘋果人」說,2013年台蘋的黃金年代開始走下坡,而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因「反送中」運動被清算、過於倉促推動會員訂閱制、收掉紙本都是重擊。

蘋果日報報紙版去年5月停刊 ,現在8月31日蘋果日報網路版也收了,蘋果日報完全走入歷史。

回顧台蘋近幾個月的紛擾,從港商黃浩宣稱收購台蘋,卻被香港壹傳媒母公司否認,直至資金燒盡、結束營運,2、300名員工與家庭生計無以為繼;最後新加坡商人潘杰賢另立《壹蘋新聞網》,9月起回鍋聘請舊員工,但公司經營穩定性與立場,外界仍在觀察。

新加坡商人潘杰賢另立《壹蘋新聞網》,9月起回鍋聘請舊員工,但公司經營穩定性與立場,外界仍在觀察。圖 / 截自蘋果新聞網

停發紙本沒了溫度與重量  關鍵一棋大錯特錯

接受記者採訪的老蘋果人表示,在台蘋這些年,是他感受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最大的時候,之後他雖然離開了台蘋,輾轉去了知名雜誌、網媒任職,對於台蘋過去的輝煌年代依舊感觸很深。

他指出,台灣跟香港不一樣,香港是完全「都會化」的地方,但台灣有城市、鄉村、各地政府組織文化等等,台蘋持續發行紙本報紙才有完全滲透的影響力,捧在手上也有「溫度與重量」;決策高層下錯最關鍵的這一棋,導致如今讓人感嘆的局面。

捨得給高薪要求更高  搖蘋果樹再正常不過

黎智英因為台灣《壹週刊》成功,挾帶母公司壹傳媒的龐大資本,進軍台灣創立《蘋果日報》。該名老員工說,2003年他頂著傳統媒體私校學歷,遇上SARS風暴期間創刊的《蘋果日報》,對社會新鮮人來說,畢業第一份工作又碰上瘟疫,主管卻告訴他試用期薪水為新台幣4.5萬元,成功熬過之後直接加到5.5萬;有點經驗的記者月薪甚至高達7.5萬,在20年前相當優渥。

只是他指出,黎智英願意給記者高薪,標準也很高,若無法達到報社要求,裁員「搖蘋果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早期有辦法撐住、留下來的人,自然而然成為產業的菁英。此外,黎智英也大打「人海戰術」,把記者的數量拉高到《中時》、《聯合》等傳統報社的兩倍,為了市占競爭、增加內容的質與量。

《壹週刊》與《蘋果日報》進軍來台的當時,台灣報紙還是黑白印刷、記者不跑現場,產業瀰漫著強烈的意識形態,政治新聞為主流、文人知識威權無法被挑戰。「這不是一般讀者想看的內容」,資深員工指出,蘋果的經營理念是「讀者想看的,我們就報就寫」。

該員工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04年蘋果踢爆「黑心電視」事件,泰瑞公司用報廢的映像管重組,再新殼包裝把電視銷售給大賣場,獲利超過2,000萬元。

他表示,報導一出輿論炸鍋,黑心電視嚴重影響消費市場和民眾信心,檢調認為比一般的詐欺行為還可惡,要求從重量刑。該系列報導也獲得「曾虛白新聞獎」,該獎宗旨期許新聞「具有改造整個社會型態的影響力」。

蘋果日報踢爆泰瑞黑心電視的系列報導,榮獲曾虛白新聞獎「報紙報導獎」。圖 / 翻拍自蘋果官網

新聞開始穿西裝  辣蘋果、腥羶色特色消失

至於辣蘋果、腥羶色的初期特色為何逐漸消失?他認為,時間點約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景氣快速復甦、房地產價格飆漲,建商廣告收入讓蘋果大賺好幾筆。台蘋高層認為,新聞要「開始穿西裝」,削弱低俗、過分的新聞,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像是媒體自律、兒少組織抗議等;有時候報社也會特別提醒,最近自殺、性侵新聞要減少。

此外,資深員工觀察,黎智英投資壹電視錯誤決策、在香港搞免費報等,龐大支出讓集團產生壓力,雖在2013年賣掉壹電視想止血,但台蘋的黃金年代也開始出走下坡。他感嘆,投資房地產很有遠見的黎智英,沒有把資源拿去發展新媒體,反而跑去弄有線電視、機上盒,卻沒搞出成果反自損。

他補充,2015年左右是台蘋的「管理轉捩點」,許多香港幹部撤離台灣,之前訂下的規矩變成可以「喬」,公司治理不如過往嚴謹;每天開的「鋤報會」,主管必須指出新聞的錯誤或問題,後來沒有天天執行,氣氛也逐漸轉變成只在乎點閱率了。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