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壽起家厝拆除  吳東進談新光三越副董難產 像連續劇一樣,兄弟還要吵架嗎?

新光金控創辦人吳東進5日談起兄弟、伯叔姪對「新光三越」百貨公司經營理念爭執越演越烈,不避諱直言這跟連續劇一樣。

曾桂香/台北報導
2022/07/07 12:06 2022/07/07 12:23
新光起家厝位於松江南京站旁的新光人壽南東大樓,落成啟用至今已43年,6日舉行拆除工程祈福典禮。圖/新光人壽提供/

新光人壽南京東路大樓6日舉行拆除工程祈福典禮,都更後的新大樓預計三到五年間落成啟用。即將舉行拆除儀式的前夕,新光金控創辦人暨新壽前董事長吳東進5日談起兄弟、伯叔姪對「新光三越」百貨公司經營理念爭執越演越烈,崇尚儒家觀念的他,不避諱直言這跟連續劇一樣,「這麼賺錢的公司(新光三越),(兄弟)還要吵架嗎?」

新光南東大樓1979年取得使用執照,是新壽起家厝,落成啟用至今已43年,吳東進及許多新光集團關係企業在大樓內皆設有辦公室,每年新光金控的股東會也在此舉行。十多年間,在此大樓內發生許多關乎集團的重大決策及事件,泛新光集團現今樣貌輪廓也是在當時形成。

吳東進以貴賓身份出席6日的拆除工程祈福典禮。他感性地表示,現任及退休同仁們一定有很多與公司一同成長、同甘共苦的回憶,因為有他們一起打拚,才有今天的新光集團,「在此我要特別謝謝你們!」語畢,他還向大家鞠躬致謝。

在歲月斑駁的大樓內,也有令人悲傷的回憶,1986年10月18日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驟逝、長子吳東進倉促接棒。吳東進說,父親吳火獅用生命拚搏事業,於辦公室內突然倒下,享年67歲,吳東進那年41歲,曾經懷疑「自己撐不撐得起來」,幸而父親生前規畫「蓋醫院、蓋(台北車站)站前大樓、蓋敦南大樓」,他接手後順利進行,完成父親遺願。

吳東進回憶當初新光三越與日方碰面、新光保全第一次股東會會議,以及新光醫院第一次籌備會議,都在新光南東大樓進行。

今年新光醫院30周年,明年新壽60周年,這兩個事業體都由吳東進掌控,但泛新光集團內的新光三越百貨,新光吳家兄弟、堂伯姪各有主張,但百貨又是新光金控第二大股東,也是吳東進最心心念念的公司;親近吳家人士指稱,吳東進拿著過去與日方的契約想爭取三越伊勢丹支持,惟伊勢丹併購三越之後,人事全非,日方對吳東進想法並不全部買單。

見證台灣新光三越成立

吳東進回應表示,即使被伊勢丹合併,日本三越百貨公司仍然存續,日方不能否認當年的事,1989年6月28日與日方合資簽約照片,包括吳東進、吳東興與大伯吳金龍(吳東興之父)與日方三人。吳東進強調至今六人僅剩他一人,只有他才能見證這歷史。

新壽是百貨大房東,新壽對新光三越百貨用地租約都是10年以上長約,近兩年連續虧損的台北站前店,租期更長達15年;但新光三越百貨整體營運都很上軌道,原本新台幣10億元資本額,變成125億元,成長12.5倍,淨值30元,為新光集團最賺錢的公司,2019年營業額更突破800億元,迄今仍穩坐百貨龍頭地位。吳東進認為,這麼賺錢的公司,由非新光吳火獅後代擔任副董,會損害新光權益。

2020年吳東興去世,新光三越補選董事長,老三、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提出讓日方代表接任,但後來副董事長由總經理吳昕陽兼任,吳東進覺得這樣的邏輯不對,日方三越伊勢丹持有43%,泛新光集團有40%,吳東興家族只有17%,副董事長應該留給第二大股東泛新光集團的代表。

吳東進:我看起來就很容易被欺侮

在新光南東大樓16樓會議室裡,吳東進情緒激動,「我在這塊(會議)桌上,我老爸照片前面…」,吳東進數度停頓,對兄弟爭執反給日方機會,左右董事會,他感到遺憾。

他提到,以前常董制,他就是四位常董之一,2001年取消常董制後,他至少少拿6000萬,這是讓利。且新光三越未來又要推動上市,吳東進表示,爭取老四吳東昇擔任副董事長,還給第二大股東管理權,是「合情合理」的事。而吳東昇曾創立台證證券,熟稔公司的上市程序,未來將可加快上市腳步。

吳東進說,就算是他代表泛新光集團當百貨副董也不奇怪,日本人卻說他年紀大,當年吳東興任董事長時年齡更大。「我看起來就很容易被欺侮,出生就長這樣子。」他說,最近打算要送新光三越日籍董事一本明治時期日文書「論語與算盤」,作者為澀澤榮一,書中主要論述「做生意賺錢,天經地義,但是要有儒家和道德觀念在其中。」

「父親過世後,我就以儒家觀念經營事業。」吳東進認為儒商精神很重要。

副董之爭膠著  吳東亮支持吳東興家族

新光三越自6月1日股東會改選董事後,連續三次董事會僅確定董事長村上英之、總經理吳昕陽續任,副董事長則因各方人馬爭奪而遲遲未定,持股43%的日方成為關鍵方。

據吳家親友轉述,吳東亮曾在6月17日的董事會表示,第三代經營得很好,為何第二代要搶江山、占位置?給第三代做就好,若老大(吳昕達)不行、老二(吳昕陽)也可以。」

支持吳東興家族的董事也表示,吳東興家族過去戮力經營新光三越,「就如同養小孩一樣,好不容易才養大,過去替股東賺了超過900億元,功勞不容抹煞。」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