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從科學哲學談大罷免

今年2月起,大罷免風起雲湧,進入5月更是遍地烽火,至今已有超過30名立委罷免二階連署過關,未來將進入第三階段罷免投票、以及第四階段罷免後的補選選舉。
立委選舉四年一次本是常態,任期中發起大罷免有必要嗎?本文擬以科學哲學中「典範(Paradigm)」與「異例(Anomaly)」兩個核心概念來說明。
1962年,美國學者孔恩(Kuhn)以科學思想研究為基礎,結合社會學與心理學首創「典範(Paradigm)」一詞,並將科學知識成長分為前典範、典範及典範變遷等三時期。
在前典範時期,科學家對於類似但不十分相同的現象,會提出不同的描繪與解釋,且不同學派間彼此相爭,直到一個居於支配地位的典範出現,即進入典範時期,或稱為常態科學時期。
在典範時期之初,研究,是為了試驗或提升典範的妥適性,「典範」提供科學研究或解決科學問題的方向,更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依據;科學家雖不刻意去發現新事實或新理論,仍時有與據典範預期不相符的結果出現,稱之為異例,此時,典範即進入危機狀態。

面臨異例危機時,科學有三種可能的發展:其一,這些異例仍能以常態科學時期的方法或模式解決;其二,這些異例不會被理會;其三,就是孔恩所稱的「科學革命」,但須經由試驗產生典範的競爭者,此一典範的競爭者,或是先前典範的修改,或是徹徹底底的新典範。
若新典範被認為比舊典範能更正確地解釋實驗數據,則新典範於焉成立,此現象稱為「典範轉移」,牛頓創設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皆是因異例而產生新典範的代表。
孔恩也指出,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相似性,當社會某部分人覺察現存制度已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時,就會出現政治革命,而科學革命,也是來自於科學社群某些人,覺察到現有典範,對於自然界某些現象無法有效解釋所產生的。
台灣於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然而去年2月大選迄今,國會亂象頻生,已無法為公民團體所認可,遂匯集力量推動大罷免,此一現象,類如政治革命,也如科學哲學中的「異例」,能否獲致新結果,有賴社會大眾集體智慧的展現。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