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追蹤】泰山股東震撼!股利從要發4元掉到0.56元 ,原總經理蔡政達也留任?

泰山公司經營權大戰後,16日發布重訊,原本董事會決議可分配盈餘分派現金股利每股4元,改為配發爲每股 0.56 元現金, 而泰山員工最關心的新總經理人選,市場人士解讀,原總經理蔡政達可能留任。

黃彥宏/台北報導
2023/06/17 11:24 2023/06/19 17:42
泰山決議修改原公告的現金股利分派案,如換算現金,每股只剩0.56元,相較原本的每股分派4元,足足差了7倍多。圖/翻拍自泰山官網

泰山食品經營權大戰剛結束,股東還沒回神,原要發4元股利的決定,周五深夜一張重訊新聞稿,就讓每股股利改變為0.56元。而泰山員工最關心的新總經理人選,市場人士解讀,原總經理蔡政達可能留任。

泰山員工說,經營權大戰邁入尾聲,感受最明顯的,莫過於官方立場產生了「鉅變」。直到上週,公司還在廣發媒體新聞稿,指控市場派的龍邦董座劉偉龍「選舉作票無效」、「說謊大事記」;到了本週,泰山新屆董事會秘密召集,深夜在證交所舉辦重訊記者會,除態度180度轉變外,也揭示了龍邦開始掌握泰山的發言體系。

泰山在16日周五晚間發布重訊新聞稿指出,公司在詹家主導的上一屆董事會曾經決議,111年度可分配盈餘分派現金股利每股4元。然而,公司過去決議處分全家便利商店股權案,以及取得街口金融科技公司普通股權案的法律效力,「均仍待商榷」,尤其是全家股權交易案若回復原狀,需返還交易金額80億元給國泰蔡家的萬寶公司,所以新董事會認為,「有保留相當營運資金的必要」。

泰山發布重大訊息說明會,去年股息由每股4元降爲0.56元。圖/翻拍自證交所Youtube

泰山公司說,截至112年6月13日止,公司銀行存款餘額合計約20.4億元,另外往來銀行已通知因經營權變動,「公司所有融資額度不得動用,連信用狀也不得開立」;想重新申請融資,銀行端說「需待經濟部完成董事長變更登記」,才能再向銀行辦理融資額度的申請。依據銀行一般作業慣例,重新核貸約需2至3個月時間,綜合以上因素,公司實無能力發放4元現金股利。

在重新討論111年現金股利分派案後,泰山衡量目前銀行存款餘額、融資動支條件,以及日後營運所需資金等因素,決議修改原公告的現金股利分派案,改為以本公司111年期初,未分配盈餘284,927,769元,全數分派現金股利。如換算現金,每股只剩0.56元,相較原本的每股分派4元,足足差了7倍多。

觀察泰山在16日收盤價為30.7元,相較於去年底的高點47.95元,已經一路滑落了不少,熟悉資本市場的人士直言,泰山原本預計要發派的現金股利,殖利率可高達13%,如今換算起來殖利率卻剩不到2%,投資人若抱不住泰山股票,下週一開盤後賣壓沉重,恐怕有機會「大亮綠燈」,讓泰山經營糾紛再添爭議。

劉偉龍強勢入主泰山後,詹家再怎樣不願交出經營了70年的公司,甚至要求員工集體居家上班、深鎖公司大門,兩派人馬在電梯口對峙爆發衝突,最終也都只擋得了一時,「民心思變」、「西瓜偎大邊」的結果是遲早的問題。產業界人士分析說,員工恢復正常上下班後,劉偉龍才展開了絕地反擊,推翻過去詹家大發股利將現金花光的決議,並搶回泰山公司的對外發聲管道。

員工也分析,其中關鍵轉捩點在於,泰山總經理蔡政達在13日發表的一封致員工公開信。他呼籲一切紛爭已「暫告落幕」,為讓公司盡早恢復正常營運,以及保障全體股東與消費大眾的權益,全體員工14日起回復正常上班,「在新屆董事會及新任董事長的帶領下謹守工作崗位,克盡個人工作職份,再創泰山公司榮景」。一席話讓坐在「雙頭馬車」上拉扯的基層員工們,頓時能找到依循的方向。

與「國泰金控董座蔡宏圖哥哥」同名同姓的蔡政達,在媒體面前十分低調神秘,外界好奇他過去的背景。親近他的人透露,今年57歲的蔡政達,大學念數學出身、研究所則在輔大取得經濟碩士,擁有數理腦的他卻一頭栽進傳統食品原料業,先在統一企業工作,前後跳槽過多家大型外商食品公司,累積了豐富的產業經驗。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蔡政達在加入泰山前,任職於印尼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旗下的天津金光農業資源公司(Golden Agri-Resources Tianjin Company)擔任總經理。該集團曾被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富比世》評為「印尼第一大財團」,旗下事業除了農業與食品,也橫跨金融、不動產等。蔡任總座的天津子公司,主要業務則有大豆、棕櫚等油料加工,以及食用植物油、大豆濃縮磷脂等副產品生產,還有油脂的代理、貿易等。

蔡政達於2012年離開金光集團並轉入泰山,以資深副總身分服務了快十年,2021年底升任總經理。身為詹家重金禮聘且長期擔任高階主管的人,也可以說是半個「家臣」,因此有人形容,蔡政達這次倒戈支持市場派的龍邦,可以稱為「跳船」。

蔡政達於2012年離開金光集團並轉入泰山,2021年底升任總經理。圖/翻拍自泰山官網

也有業界人士說,蔡政達在公司的「地位很高」,因為他掌管的大宗油脂部門是公司主力的賺錢單位,「泰山有6成的營收來源靠它」。再加上公司因為中美貿易戰受益,大宗油脂價格表現突出,理應是蔡政達的功勞績效,但有員工稱讚他個性謙虛,他只歸因於「結構失衡」導致的幸運。由於黃豆價格被打低、農畜產業需求旺盛,使得原料成本走低、需求走強,獲利自然大幅上揚,這些收穫在蔡政達的眼裡,都僅是「外部機會造成的超額利潤」;他也對員工說過,「穩定成長的獲利,才是公司追求的目標」。

若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觀察,或許就能理解蔡政達身為泰山老臣,卻轉身向市場派的原因。事實上,詹家在日前曾指控,蔡政達明知其非公司負責人,竟私下以泰山總經理的名義,「對外發函給公司往來的金融機構,妄自擴張自我權限、擾亂視聽,干擾公司治理」,並宣稱避免泰山聲譽與信用受損,要先把蔡政達停職。

劉偉龍則立刻跳出來力挺蔡政達,他抨擊泰山在選出新一屆董監事後,詹景超的董事長資格已隨之消滅,但詹不積極交接,還以董事長名義發布「不實公告」,宣稱總經理蔡政達遭暫停職,甚至阻礙第新董事會的召集。業界人士點出,蔡政達是公司賺錢主力、龍邦過去也沒有食品業經驗,自然不會「搬石頭砸腳」,能留住人整頓公司才是上策。

雖然16日晚間在證交所的重訊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詢問蔡政達本人,董事長都換人當了,那總經理會不會也換?蔡只笑著說「他不知道」。不過,龍邦主導的發言體系,願意派他出來替新董事會決議背書,或許去留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