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逢雨又降溫 中醫師提醒:「起床太快、頭頸沒保暖」最傷身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適逢北台灣天雨、氣溫驟降,平時起居更要注意保暖養生。中醫師提醒,上週天氣還相當炎熱,氣溫驟降,身體容易受到濕氣影響,此時務必要注意「頭部」的保暖,避免晨起時離開溫暖的棉被後,氣溫驟降,讓血壓飆升,連帶造成腦血管、心血管等疾病。
今(23)日適逢「霜降」,天氣又開始降溫。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表示,霜降在中醫觀點中,是秋天最後要轉入冬天的時節,就像冰箱裡結霜,是因為冷熱空氣的交替,因此在表面上凝水,這類的狀況在人體身上,就像是身體存留夏天的熱氣,而外界的氣候又降溫,就會在體表產生「濕氣」。
日常起居注意保暖 頭部、頸部要加強
「就像穿濕濕的衣服吹冷氣。」陳博淵指出,濕氣會導致體感溫度更低,同時北台灣又降雨,對身體來說壓力更大,特別是頭部的保暖要注意,氣溫劇烈變化下最怕血管收縮,會導致腦血管、心血管的病變。
開業中醫師楊宗翰則提醒,霜降後又加上降雨,早晚天涼,建議「洋蔥式」穿搭,穿上薄外套、背心等等,作息調整早睡早起,可以讓身體在晚上有比較多時間恢復陰氣,保暖上則加強任督二脈會經過的脖子、腰部、腳部的保暖。
陳博淵提醒,民眾特別要注意晨起時,在被窩裡溫度高,一掀開冷空氣接觸身體,會讓血管瞬間收縮,有些患者在這時就會產生暈眩,甚至昏倒的狀況;因此,起床前一定要在被窩裡熱身,動動手腳,對於在被窩內手腳依舊冰冷的民眾,更要做好暖身,起床後也要穿拖鞋,避免腳底湧泉穴接觸冷地板,會讓全身縮起來。
咳嗽患者增加 注意排出體內熱氣
楊宗翰表示,近期臨床上許多「咳嗽、過敏」的患者,常有鼻涕倒流、喉嚨痛睡不好的症狀,秋天後大部分的民眾肺部會變乾燥,加上冷空氣刺激容易敏感,增加流鼻水等分泌物增加的症狀;而咳嗽需要全身肌肉協調配合,不斷咳嗽就造成肌肉痠痛的狀況產生;治療上就得要從源頭讓分泌物減少,透過針灸、徒手治療減緩肌肉放鬆的情形。
陳博淵也說,近期門診許多患者出現「深咳」的情況,症狀上也是黃痰等熱象,代表夏天的熱氣還在體內沒有疏散完畢,天氣若再冷,可能會讓熱氣鬱結在體內,可能延燒到氣管炎,因此務必要注重水分的補充,讓排泄順暢,排出體內的熱氣。
氣候轉涼 飲食「溫補」為宜
飲食上的建議,陳博淵說,羊肉湯是相當好的選擇,特別是對於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要順暢排泄「養腎」也很重要,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都是相當好的暖腎食材,生薑、乾薑和胃,可以斟酌入菜入湯。
「霜降時節飲食上以溫補為主。」楊宗翰建議,天氣尚未寒冷,不要太漲火,紅棗、枸杞入湯很好,牛肉湯、豬肉湯都是補氣血的好選項,目前在秋燥的尾聲,補充點白色食物,像是百合、白木耳、蓮子、山藥都很好,像是山藥排骨湯、木耳蓮子湯都是潤肺的好物;四神湯也是藥性溫和的好選擇,對有痠痛問題的民眾,加一點點杜仲、當歸燉排骨就可以達到強筋健骨、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