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就職一週年 強調民主和平、創新繁榮、公義永續之願景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即將就職滿一週年,日前接受「敏迪選讀」網路媒體專訪,針對台灣經濟布局、台美貿易關係、美國對台關稅政策、及兩岸政策等議題,做出深入說明。賴總統強調,台灣經濟必須具備韌性,並非將所有貿易依賴單一國家,而是積極推動多元化全球布局,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
賴清德指出,台灣對美國出口約占23.4%,其餘76.6%則是與美國以外國家進行貿易,若扣除中國,約有超過一半的貿易是與美中之外的國家往來。他強調,「過去不會把雞蛋放在中國這個籃子,未來也不會把雞蛋都放在美國這個籃子」,這並非政治決定,而是企業界基於市場風險分散的自然布局。
為強化經濟韌性,賴總統表示政府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包括加薪、減稅、鬆綁法令、投資抵減,以及解決水電、土地和人才等問題,期望吸引企業「讓鳳凰還巢」,在台灣生根茁壯,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基礎。
針對美國前總統川普所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賴清德坦言此舉令全球感到意外,並認為該政策未能真實反映台美貿易現況。政府立刻採取嚴正交涉立場,並以談判協商方式爭取合理關稅,避免貿易對抗,期望將關稅降至零的可能性。
對於川普所給予的90天寬限期將於7月初屆滿,賴清德表達信心,強調政府有決心為國家爭取最有利的關稅條件,並指出關稅過高將嚴重影響台灣經濟及印太區域和平穩定,台灣在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此外,賴總統也分享了就任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是在2024年9月10日首次接獲國防部長通報空軍飛官在新竹外海發生意外,深刻體會到三軍統帥的責任與國軍官兵的辛勞,並強調將全力支持國軍,堅定推動和平。
對於兩岸關係,賴總統一再強調和平的重要性:這幾十年來,台灣對中國的善意難道不重要嗎。他表示,台灣是中國最大外資,100、200萬名台商在中國發展產業,培養了中國的生態鏈,台灣因此受惠,但也幫助中國很大。
賴總統在專訪中表示:中國對台灣採取文攻武嚇策略多年,情況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難道是中國需要的嗎?台灣與人為善,對中國也有善意,中國應該重新思考政策。美國已經講得很清楚,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挑戰,也是美國最大的威脅,這是講明的。從2002年左右,中國在美國的支持之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人是把中國當作夥伴,後來變成競爭,現在變成威脅,而且最近美國川普總統跟國防部長,跟美國的官員都不斷的講,他們要把力量移到印太來,阻止中國勢力的擴張,就是說中國2、30年來的對台政策,還有對外的策略,形成這樣的結果,這真的是中國想要的嗎?
賴總統也提到身為總統、三軍統帥有三個使命,第一個使命是延續國家的生存發展,談到國家必先談到主權,有主權才有國家,在台灣比較特殊,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所以你要捍衛中華民國必先守護台灣,823砲戰、古寧頭戰役都是如此,大家不要分你我,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都是一家人。
第二個使命,是保護全體國人和平生命財產安全,賴總統再度強調「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包含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加強與民主國家合作及建立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力。
第三個使命就是要發展經濟、投資社會、照顧弱勢,無論大小公司企業都要照顧,而經濟發展的果實要為全國國民所共享。
最後賴總統期許台灣成為一個「適合做夢、工作、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地方,並持續推動民主和平、創新繁榮、公義永續的願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