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高難壓抑 全球央行競相升息 學者因這理由反對

美、英國央行相繼升息因應,歐洲央行也打算在6月討論升息。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6日演講指出,當前通膨為供給面問題,升息無法解決供應鏈困境。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22/05/07 15:25 2022/05/07 20:35
為對抗飆高的通膨,各國央行祭出升息手段,但學者有不同看法。示意圖/取自Pexels

為對抗全球愈趨嚴重的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Fed)、英國央行相繼升息因應,歐洲央行也打算在6月討論升息。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6日演講指出,當前通膨為供給面問題,升息無法解決供應鏈困境、反而恐造成負面影響。

美國聯準會4日宣布升息2碼,為22年來首見,並說基準利率「持續升高」將是適當的。6月也起將縮減COVID-19大流行期間規模膨脹到9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升息與縮表雙管齊下,壓制處在40年高點的通貨膨脹。

而據彭博社報導,前聯準會副主席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表示,央行需把短期利率提高到至少3.5%才能控制飆升的通膨。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奧地利央行行長霍爾茲曼(Robert Holzmann)表示,央行將在6月會議上討論加息,並可能決定加息一次。他說,「加息多少次,頻率多少,我們將在6月深入討論。」

根據市場預期,未來十年歐元區通膨為3.02%,對美國通膨的預期為3%。是十多年來首次預計歐洲通膨率將高於美國,上一次這兩個數字的高下對比發生變化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升息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

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史提格里茲,6日晚間應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邀請,越洋視訊發表演講指出, COVID-19和俄烏戰爭是21世紀未來走向的轉捩點,並進一步改變社會本質,尤其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本質。

他說,部分右派人士認為通膨嚴重,是因為政府在因應疫情時動用過多銀彈,但這是錯誤想法,該花的經費勢必得花,以保護弱勢族群。

他認為,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以發現,新車價和二手車價格上升,而其源頭正是晶片荒影響新車生產,因此供給面的瓶頸需靠投資挹注解決,升息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反而加大投資難度。

台灣央行: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

至於台灣,主計總處6日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飆上3.38%,這已經是連續兩個月飆破3%,甚至不排除5月CPI破3%機率大,也讓台灣的輸入性通膨壓力暴增。央行6月就要召開理監事會議,會不會再次升息備受關注。

央行總裁楊金龍3月在央行理事會後強調,所有理事對通膨問題討論相當熱烈,升息幅度各有看法,最後做出升息1碼的「勇敢」決議。不過,楊金龍也曾強調,台灣通膨遠低於美國,「沒有必要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

另外,央行昨天在臉書發文轉述,《經濟學人》日前曾警告,即使面對來自各界對央行高期待的壓力,例如要求處理不均、房價、氣候變遷等各種社會議題,但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如果以利率處理這些議題,更是大而不當的工具。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