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屈公病與登革熱3不同 台灣16例皆境外移入
中國廣東佛山市爆發屈公病,根據《央視》報導,短短一週新增近5千例,截至8月4日,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有16例屈公病病例,皆境外移入。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屈公病(Chikungunya),中國稱「基孔肯雅熱」,由「屈公病毒」所引發的急性傳染病,透過蚊子叮咬傳播,無人傳人風險。疾管署指出,截至8月4日,台灣共有16例屈公病病例,沒有本土感染個案,全為境外移入,分別是來自印尼13例、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1例,為過去6年來同期高峰。
「屈公病」病毒最早於1952年自坦尚尼亞一名發燒患者的血清中被發現,多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過去主要流行於非洲撒哈拉以南、亞洲及南美洲,近年疫情擴大,亞洲、非洲、歐洲與美洲已有超過百國出現病例。
屈公病在台灣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主要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發病初期的症狀與登革熱及茲卡病毒相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全身疲倦、肌肉痠痛或出現皮疹。
不同於登革熱的是,部分感染者的倦怠感與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嚴重時會痛到無法站立,身體彎曲、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