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川普電影關稅爭議:扼殺文化還是產業復興?

川普提議對進口電影課高關稅,引發爭議,但也凸顯美國文化產業外流與就業流失問題,關稅與補貼可互補,需理性討論策略。

吳奕軍(鉅石智庫創辦人,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
2025/07/16 10:15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提出對「在海外製作、進口到美國」的電影課徵高額關稅,輿論譁然。圖/shutterstock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提出對「在海外製作、進口到美國」的電影課徵高額關稅,輿論譁然。從洛杉磯到法國坎城,從主流媒體到好萊塢,不乏批評這是「文化自殘」、「宣傳荒謬」、「軟實力自毀」。

然而,當我們冷靜審視其政策邏輯、法律依據與政治意圖,不難發現許多評論過度情緒化,乃至忽略全球文化產業競爭的結構現實,以及長期對美國文化產業的衝擊。

從文化戰場到產業回流

批評者將川普徵稅政策形容為「文化封鎖」、「自毀長城」、「全球影視寒蟬效應」,這些字眼只是聳動,難以觸及政策本質。

事實上,川普的提案並非天馬行空,而是與他在鋼鐵、汽車、晶片等產業所採取的經濟民族主義路線一致——透過關稅與補貼,促使供應鏈回流,恢復美國產業主體性與提高就業機會。

美國電影製作流向海外早已非鮮事。根據IATSE(國際舞台員工聯盟)估計,過去十年美國影視產業流失數萬個就業機會,洛杉磯的製作量下滑四成。為何?因為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提供豐厚的稅收優惠與現金補貼,讓製片公司在財務報表上得以優化製作成本——在此等「全球補貼競賽」中,美國的自由市場原則反而讓本土產業步步失血。

有論者常以「電影是智慧財產、無法課稅」為由,斷言川普方案不可行,實則過於簡化。實體拷貝、數位發行、上映權以及內容傳輸,本質上仍是跨境商品,完全可以透過貿易調控。美國歷來對中國電影有進口配額制度,中共也對好萊塢影片實施分帳限制,這些都是「文化與關稅並行」的常態,並非川普獨創。

更重要的是,該政策不應僅從法條可行性檢視,更應看到其戰略價值。川普向來擅長以激烈政策作為談判籌碼,目的並非全面實施,而是「先出手、再協商」,爭取對手讓步。這次徵稅提案,也可能是一種向外國政府施壓的起手式,促其檢討補貼政策、釋出製片回美的誘因。

該如何看待「電影關稅」?

反對者強調美國影視業有15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全球「軟實力」核心,因此川普的關稅政策是自毀根基。這點看似合理,實則忽略順差結構極度集中於少數大型公司與串流巨頭。獨立製片、中小型企業、地方專業工作者並未均沾其利,反因製作外移而陷入停工困境、衝擊就業市場。

此外,應注意「軟實力」從來不是中立詞彙,既可以輸出民主自由,也可能被敵對國家反向操作,輸入其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最明顯的是,近年中共透過抖音TikTok、電影合資案與話語權鬥爭,大舉發動全球認知戰,美國文化界早已警覺「文化即國安」的重要性,若有意無意地將影視政策完全脫離戰略考量,是對當前國際形勢的失察。

另一種常見的批評是「觀眾選擇權受損」,認為高關稅將減少國際片源、損及文化多元性。這種擔憂忽視了政策設計的彈性,美國絕對不會全面封鎖外國電影,而是在保留觀眾多元選擇的同時,增加美國本土原創的市占率。長遠而言反而可能刺激更多元的文化創作與投資,而非「寒蟬效應」。

加州州長紐森推動的地方稅收補貼方案,便是與川普政策彈性互補的案例,一為蘿蔔,一為棍子。IATSE亦表態支持這種組合,認為唯有同時祭出獎勵與懲罰,方可有效反制外國補貼的不公平優勢,為美國影視產業創造可持續的回流誘因。

然而,批評者往往單方面推崇紐森的稅收補貼,另方面批評川普的關稅,忽略兩者政策的互補性。這種「左可補貼、右不能關稅」的雙重標準,只是意識形態偏見,而非政策評估。

川普提出電影關稅政策,雖在方式上引發爭議,尤其如007系列「豁免」,更讓人質疑是否存在私人利益,然而這不能抹煞整體政策脈絡。須知在高度地緣政治化與資訊競爭白熱化的此刻,影視不只是娛樂,而已經是政治敘事、價值認知的主戰場。

美國若無法正視本國影視產業外流、就業流失與文化敘事失控之風險,將逐漸失去其軟實力優勢與產業競爭力。川普提出的高額電影關稅,或許粗糙、激進、急促,但其討論應不限於「不該有」,而在「如何做」。

文化政策應是開放有守、獎懲分明、有誘因也有底線。這是美國應該努力的方向,而非退回「市場萬能」的舊思維。川普的電影關稅,不該僅是罵戰材料,而是美國文化產業大破大立的起點。這個重要過程也值得台灣文化產業識者參考。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