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對內高壓,對外擴張:關注中共兩手戰略

中共以內部高壓維穩與外部擴張並行,壓制異議、推進地緣影響,兩者互為支撐。此戰略雖維繫政權,卻藏高風險,台灣應高度警惕應對。

吳奕軍(鉅石智庫創辦人,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
2025/07/12 11:37 2025/07/12 11:38
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共核心統治邏輯可以濃縮為兩個字——「維穩」。圖/shutterstock

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共核心統治邏輯可以濃縮為兩個字——「維穩」。不僅更嚴厲地壓制異議,更是全方位控制中國社會,以確保黨國體制穩定,其所謂「全面從嚴治黨」,即是將中國共產黨的觸鬚伸長至人民生活的每個角落。

維穩治國:從數位監控到思想封鎖

首先,中共積極強化網路監控,構築舉世空前的數位極權系統,從實名制上網到社交平台內容審查,從人臉辨識到大數據演算法,中國人民的每一步行動、每一句發言幾乎都被中共監控。這些監管機制不僅是中共治理工具,更是防範群體動員與異議滋生的高壓裝置。

其次,習近平重啟思想審查制度。大學教授的言論自由明顯遭到壓迫,「紅色教育」成為學校主旋律,不僅教授自我審查,中小學教材也已經全面納入所謂「習近平思想」。傳統媒體徹底黨化,網路平台亦淪為中共宣傳外圍部門。

中共在少數民族與邊陲地區的統治更為強硬。例如在新疆設立大批實為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集中營的「再教育營」、在香港沒收「一國兩制」承諾並摧毀民主自由力量後再強加《國安法》,皆是不惜利用打壓境內弱勢族群向國際耀武揚威、展示「暴力維穩」成效。這些工夫雖能在短期內維持秩序,卻也加劇國際的譴責聲浪,讓民主自由世界看到中共的惡毒野心與手段。

事實上,中共在內部塑造的是種「高壓穩定」幻象,在這種治理邏輯下,在乎的不是人民的自由,而是政權的安全。中共持續感到政權不安搖搖欲墜,就會持續動用國家機器鎮壓異議。

擴張外交:從地緣挑戰到鬥爭話語權

與內部維穩同步進行的,是強勢地對外擴張。從南海造島到台海軍演,從「一帶一路」到「戰狼外交」,中國的地緣勢力擴張,表現出與其國內高壓統治密切呼應的對外攻勢。

其中南海議題是顯例。中共無視國際法,在南海大肆填海造島、部署軍事設施,頻繁派遣海警與民兵船騷擾鄰國海域。中共以這種不正式宣戰的「灰色行動」逐步改變區域現狀,實為意在主權聲索。

在台海方面,中共軍機繞台、艦隊演訓已經常態化,搭配輿論操作與資訊戰在台灣進行「認知作戰」,內外夾攻,試圖削弱台灣社會民心士氣、瓦解民主體制信任感,經由滲透與騷擾製造台灣內部矛盾、妨礙台灣對外關係。

值得重視的是,中共自2013年高調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意圖將其經濟能力轉化為戰略影響力。透過跨國際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貸款」,試圖建立龐大的「經濟依賴網路」。然而這些高額投資貸款(實為國際高利貸)幾乎都附帶「親中條件」,當借貸國無力償還,即落入被中國「長期租借」之魔掌,有些與中共簽約的民選政府拿錢下台換屆而去,留給下任一屁股爛帳。例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已經淪為中共一帶一路「債務外交」的警示典型惡例。

中共這些對外策略不僅只是地緣擴張,更是一場國際政治話語權與威權治理模式之鬥爭。這一套是中共公然要向全球推銷的「中國式現代化」,以所謂「威權效率」對抗「民主自由」。這是對當代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

乍看之下,維穩與擴張是兩套策略,一內一外,兩不相干;實際上兩者互為因果,是彼此撐持的一體兩面。

對內穩定是對外冒進的前提。中共之所以能在南海、台海或外交戰線上無所忌憚耀武揚威,正是因為國內輿論已被高度壓制,習近平獨裁政權幾乎不必理會自家制度內部的問責機制。

繼而,對外擴張也會回頭過來強化對內統治。當經濟下行、民間不滿升高,中共往往訴諸民族主義與外敵威脅以轉移焦點,將軍演、外交衝突、對美強硬,都做為意圖凝聚民意與重塑政權正當性的工具。

然而這種兩手戰略也存在結構風險,甚至已面臨困境。首先,當經濟成長減弱,勢將排擠維穩與擴張所需之龐大資源;其次,強化對外衝突將導致國際圍堵與戰略孤立,例如美日澳印「印太戰略」、歐盟的對中再評估,皆為顯例。而倘若國內動盪升高,中共可能焦躁地採取高風險的軍事冒進,不僅必然反噬自身,對內維穩機制也將崩潰。

對位於這場地緣政治重構前線的台灣而言,中共內外兩手戰略意義重大,台灣更應強化社會韌性、資訊安全、國防實力與國際關係——唯有認清中共整體戰略,台灣才能避免落入其統戰分化與蠶食鯨吞之陷阱,不得輕忽。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