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販售規範爭議白熱化 中醫藥界大誓師聲援衛福部 藥師堅持周日上凱道

藥事法103條解釋令,引發了藥師和中醫藥界的爭論,藥師公會認為此為行政命令擴權,恐造成藥品管理混亂與用藥安全疑慮,將於5月4日走上凱道表達抗議;而中醫藥界也再度於今(2)日舉辦「中醫藥界聯合誓師大會」,聲援衛福部的政策方向,強調此為中藥產業制度化的關鍵時刻,是對中藥行業多年被邊緣化的「遲來的正義」。
衛福部於2024年3月18日公告《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解釋令,開放具中藥或生藥相關背景,並完成一年以上實務歷練者,得申請登記為中藥販賣業藥商。公告明定申請者須修畢35學分中藥專業課程,涵蓋藥材鑑定、炮製加工與儲存管理、藥理基礎、法規認識及經營實務五大領域,目的是推動中藥產業的專業化、制度化與現代化。
此項政策一出,立即引起藥師公會強烈反彈,認為此為行政命令擴權,恐造成藥品管理混亂與用藥安全疑慮。他們主張中西藥皆為藥品,應統一由藥師管理,並計劃於5月4日走上凱道表達抗議,強調「中藥不能沒有藥師」,用藥安全不容妥協。
而中醫藥界繼之前發表了對衛福部政策的支持後,今(2)日下午也於國軍英雄館舉辦「中醫藥界聯合誓師大會」,號召數百人聲援衛福部的政策方向,不僅再度回應解釋藥師對解釋令的反對,也指出這是這是近半世紀中醫藥界最團結的一次,強調中藥產業已瀕危,若再放任不管,10、20年後恐真的就絕種,民眾將無處購買品質好的燉補藥材與辛香料。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衛福部長邱泰源與中醫藥司長蘇奕彰展現遠見與決心,積極推動中藥專業制度,是對國民用藥安全的重視,也是振興傳統醫藥產業的具體行動。他呼籲社會理性看待政策,回歸專業討論,勿陷入中西藥對立的情緒化對抗。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慶堂也指出,此政策並非放寬門檻或給予特權,而是補上中藥產業傳承與人力斷層的缺口,他強調,中藥販售不是要爭取藥師的處方調劑權,目的在於保障民眾能持續取得品質優良的中藥材與燉補藥材。他直言,中藥商角色已不僅是「賣藥的人」,更是供應鏈品質把關者、文化推廣者與市場創新者,呼籲社會支持制度創新,讓中藥專業得以延續與升級。
台灣省中藥商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郭昆茂也強調,目前中藥行從十年前的1.1萬家減少至僅7千多家,產業岌岌可危,若再不補強制度,恐於一兩代內斷層甚至消失。他表示,中藥商深知品質與安全之責,是中醫師與消費者間的重要橋梁。
中醫藥發展機會董事長朱溥霖直言,中藥業已歷經30多年不公不義,這次制度改革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捩點,是「遲來的正義」。他強調:「中藥行是被消失,不是自願消失」,很開心中藥商終於被看到,呼籲外界正視中藥人才培育。
此外,台灣中藥學會也公開聲明,指出該公告僅涉及中藥材與製劑的輸出入、批發、零售與製備,完全未涉處方藥調劑,不構成越權。中藥販售新規的核心在於結構性改革,而非專業稀釋。
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學系主任張文德也指出,中藥販售資格改革非放寬門檻,而是專業制度化關鍵,WHO於2024年發布的《傳統醫藥策略2025報告》中,明確強調傳統醫藥的法制化、制度化與分工協作。
他表示,衛福部公告的核心目標,在於推動中藥商體系的制度化、專業化與現代化,絕非如外界所稱「放寬門檻」或「侵越藥師專業」,目的是為台灣中藥的批發、零售、調劑、輸入及輸出等制度,建立一套可長可久、具科學依據的專業人才認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