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台灣式堅強」!醫曝冬天夜尿、跌倒 背後兇手可能是「太冷」


秦宛萱
2025/11/20 15:26
醫師警告,室內低溫帶來的負擔,絕不只是「冷」而已,而是會觸發一連串「生理級」反應。(Pexels)

近日氣溫轉涼,許多民眾抱持著忍一忍就過去的「台灣式的堅強」態度來面對室內低溫,認為只要多加件衣服衣服就能應對寒冬,然而,台灣個人化醫療學會理事長張家銘警告,室內低溫帶來的負擔,絕不只是「冷」而已,而是會觸發一連串「生理級」負面反應。

18度是「冷壓狀態」分界線

張家銘觀察到,每到冬天,不只是長輩,許多原本身體不錯的中年人,甚至慢性病控制得宜的患者,都開始出現身體的「高警訊」,包括血壓忽高忽低、晚上睡不好、關節痠痛、喘得比平常快、一下子就感冒、整個人提不起精神等問題。

張家銘指出,我們以為的寒冷是感覺問題,但對身體而言,溫度低於一定數字,就會構成「壓力」。根據 2023 年發表於《Public Health》的大型系統性文獻回顧證實,只要室內溫度低於攝氏 18 度,身體就會開始進入一種「冷壓狀態」。

這種冷壓狀態會帶來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睡眠變差、肌力下降、呼吸系統變得敏感等,真實可測的生理反應,且與個人「怕不怕冷」無關。

正因如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明確建議,居家室內溫度至少應維持在18度,這不單是為了舒適度,更是基於健康的必要。

心血管「整個緊繃」 血壓節節升高

室內寒冷對心血管系統的衝擊最為直接。張家銘醫師解釋,血管會立刻緊縮,導致血壓隨之飆升。研究發現,室內溫度每下降 1 度,收縮壓就會再往上推一點,這種生理反應對於老年人與女性特別明顯。

更令人擔憂的是,若室內溫度持續在10度到14度的環境中,不僅血壓會持續升高,心電圖也較容易出現異常。此外,血小板數量甚至會上升,這意味著血液變得比較容易凝集,顯著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上在冷的環境裡,身體會不自覺地吃比較鹹,尿液中鈉的排出量會增加,形成「兩邊夾擊」效應,進一步影響血壓。

睡不著、夜尿 很可能不是年紀是太冷

許多長者抱怨寒冬特別難睡,或半夜起來上廁所三四次,這些問題常被誤認為是腎臟、荷爾蒙或單純的年齡所致,但張家銘強調,很多時候「冷才是背後的真正兇手」,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會導致白天精神不好、情緒低落,並降低身體的修復能力,這些都是連鎖反應。

對於行動力與平衡感,低溫的影響更具體,張家銘指出,在15 度的室內環境中,長者下肢肌力、速度、反應能力都會下降2%到 10%,同時握力也會變弱。雖然這個差異看似不大,但對高齡者來說,這2%到10%的下降「足以增加跌倒、住院的風險」。

慢性病患警訊:呼吸系統低溫耐受度極低

除了心血管與行動力,呼吸系統也是低溫的受害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冬天室內溫度低於18.2度時,咳、喘、胸悶都會變得更明顯。

張家銘表示,這是他在臨床中最擔心的族群,因為冷空氣會讓氣管變得更敏感、更容易收縮,同時也更容易被感染誘發惡化。

保暖不是為了怕冷 而是健康投資

張家銘提醒,多數生活在15到18度以下家中的民眾,自覺健康與幸福感都會下降,這往往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體在抗議。

他建議,民眾應當調高室溫,而非只是多穿衣服來應對寒冬。他強調,保暖不是為了「怕冷」,而是為了讓身體不要長期處於壓力狀態,這是一種健康投資。

「如果家中有老人、孩子、有血壓問題、有心臟病、呼吸道疾病或睡眠不好的人,冬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補品,而是讓房間維持 18 度以上,」張家銘說,身體需要的不是硬撐,而是溫度,讓家裡變暖,絕對比民眾想像的更有醫療價值。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