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 陳進財示警:傳產陷入不可承擔之狀

工總於今(2)日舉辦「2025白皮書」發布會,副理事長陳進財在會中針對全球經貿局勢、匯率波動及產業轉型提出警告。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掀起新一輪對等關稅談判,並陸續啟動多項調查,使國際貿易秩序劇烈動盪,台灣經濟已明顯降溫。他直言,對於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而言,關稅與匯率雙重壓力「已造成不可承擔之狀」,呼籲政府應更積極穩定匯率、推動供應鏈重組,並引導企業導入AI應用,協助產業升級。
全球政經衝擊 台灣經濟快速降溫
陳進財形容,2025年是台灣製造業驚濤駭浪的一年,隨著國際環境急遽變化,企業正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指出,川普推動對等關稅談判,且美國再度啟動「232條款」及「301條款」調查,對台灣出口衝擊嚴重,「川普不分敵友,一律同等對待,這種邏輯讓全球經濟蒙受巨大傷害。」
根據標普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6、7月以來一路下滑,已連續4個月跌破50榮枯線,8月更降至47.9。陳進財指出,這反映川普的貿易政策已讓台灣經濟明顯冷卻,尤其近來國內更出現無薪假潮,顯示產業經營壓力日益嚴峻。
他進一步分析,雖然半導體與ICT產業因在全球供應鏈中具獨特地位,短期受衝擊有限,但傳統製造業與中小企業卻是首當其衝。「把對等關稅和匯率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對中小微企業與傳產而言,已造成不可承擔之狀。」
政府應助中小企轉型 強化國際談判
在供應鏈議題上,陳進財指出,美國政策核心是「在地製造」。台灣大型企業具備資源與能力,可在美設廠分散產能,以配合政策方向;但對於多數中小企業來說,資金與規模有限,難以複製大型企業的做法。因此,政府應更積極提供融資支持與技術輔導,協助中小企進行轉型,避免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遭邊緣化。
同時,陳進財呼籲政府必須加快腳步參與國際談判。川普打破自由貿易秩序後,台灣更需要積極投入雙邊與多邊合作,以彌補台灣在國際組織參與上的限制;除了關稅問題外,所得稅扣繳等制度設計,也讓台灣企業在跨境經營時承擔額外成本,「若政府未能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將使中小企業背負沉重負擔。」
匯率震盪與AI應用成轉型關鍵
陳進財他指出,自4月以來,新台幣在短期內出現劇烈震盪,讓企業難以招架。「對中小企業而言,這就像在搭海盜船,沒有避險能力,卻要承受劇烈波動的風險。」他強調,中小企不像大型企業擁有完整的財務避險工具,政府與央行應針對異常波動採取防疫性措施,避免金融市場失序,減輕企業壓力。
展望未來,陳進財強調AI應用的重要性。他直言,台灣雖然在AI硬體製造領域具世界領先地位,但在應用端卻相對落後,「我們會做工具,卻不會用工具,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建議政府組成專業團隊,引導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導入AI技術,協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甚至解決缺工問題,才能真正把台灣製造業帶上新的成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