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從體制角度解讀「中共二十大」:胡錦濤事件(下)

習近平是官二代,也是「文革」紅衛兵一代,對官場權謀諳熟於心,他的中學同學給了他八字評價:「治國無方,搗鬼有術」。

田牧(整理與編輯)
2022/11/16 16:16
習帝君臨天下,「兩個維護」「兩個確立」就是一把尺子,就是規定和原則,決不容許違反。圖:中共二十大會場/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官網

編者按:「二十大」前,萬潤南預測:習近平破壞規矩上位,將組建「習家軍」常委班子,全國上下君臨「習天下」,老萬的結論就四個字「至暗時刻」。

為什麽這麽判定?中國自古有「亂世出英雄」一說,中共擅長輿論先行,故渲染:「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這豈不是造勢運動?因亂而變、危極必安、亂極則治,所以這裏說的「至暗時刻」,是指不僅帶給中國的危機,也同樣帶給整個世界的動亂。

我們在討論中共「二十大」時,自然還得從中共體制的角度,去剖析、去揭示、去解讀。我們也知道中共黨代會總是洋洋大觀、包羅萬象,面對這樣紛繁龐雜的問題,古人時常走捷徑,用簡單的法則,綱舉目張,來處理複雜的事物,或者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觀察事物的一小部分,從而推測問題的全貌。

說中共「二十大」,什麽是「綱」?什麽是「一斑」?我們從三方面來說,一、從「胡錦濤事件」,解析與揭示中共體制組織系統的運作內幕;二、從戰時經濟與戰鬥班子,中共集中力量組成全面抗美經濟、外交、科技與軍事來審視;三、臺灣是中共的軟肋與七十年心結,中共「二十大」將「武統」明確寫進新黨章(修改),表達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兩岸人民如何面對?集幾十年海峽兩岸政治家的心智謀劃,萬潤南提出了「臺海避戰方略」。

本文紀錄整理了「閒話三人行」精采對話內容,三位與談人分別為(左起)廖天琪、萬潤南、田牧。圖/歐洲之聲提供

同樣的「選舉」遊戲 令計劃卻栽了

廖天琪:李克強、汪洋這些不是普通人,在開會之前他們應該也有所感覺,他們以及他們的擁護者,難道一點都沒有進行抗爭?或者稍微做一些部署的努力都沒有嗎?我是無法理解進入國家權力高層者如此無能,毫不抵抗、束手就擒……。

萬潤南:面對這樣的態勢,他們完全無能為力,代表是每個地方上選舉的,差額選舉等規則主席團也是同意的;關鍵是整個程序與行動,都是在北戴河表決通過的,而且整個運作流程均受到監控。

所以為什麽大家看到胡錦濤被架下去的時候,臺上在座的所有人都無能為力、無動於衷,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名單不是假的,是黨代表們在這2天裏頭反復討論出來的最後一份名單,他們沒有理由質疑。

廖天琪:這幾天的黨代會,近3000名代表裏面就沒有那麽幾個人提出疑問?沒有任何人有膽量提出不同意見?這個名單裏面怎麽會把原來的總理、原來的副總理都弄下去了呢?怎麽會沒有人質問與反對呢?

田牧:老萬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提醒了我們一些記憶。我就說兩個人例子,大家也許還記得令計劃與「新四人幫案」。

令計劃(1956年生)是團派大將,胡錦濤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時,令計劃歷任團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等職,1995年調任入中共中央辦公廳,歷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調研室主任等職。

胡錦濤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令計劃任「胡錦濤總書記辦公室」主任,中共「十七大」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直屬機關工委書記等職,在中央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傳具體細致到安排胡錦濤何時收看《新聞聯播》等。

「新四人幫」圖謀在2012年「十八大」中顛覆「習李體制」接班,改由「令李體制」取而代之,最終事敗。圖:新四人幫左起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據稱真正的運作者是令計劃/歐洲之聲提供

田牧:2012年6月7-8日,中直機關通過醞釀討論和差額選舉,產生了108名中央直屬機關「十八大」代表,中辦主任令計劃全票當選,後來揭露令在中直機關選舉時玩弄了程序與規則,那麽令計劃的政治目的是什麽?當年有「新四人幫」說法,即:周永康、徐才厚、薄熙來、令計劃,而真正的運作者是令計劃。

後來披露,令計劃守在胡錦濤身邊,控制和假傳聖旨,善於運用爆料等手段,打擊其他中共政治人物,製造冤案;據說中共上海市委前書記陳良宇就是遭遇了令計劃假借胡錦濤大旗陷害,從政壇跌入牢籠。

「新四人幫」計劃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顛覆計劃中的「習李體制」接班,由「令李體制」取而代之,這裏的李是李源潮,也是團派大將,原國家副主席,結果因為與令計劃結盟,黯然失勢。後因王立軍事件爆發,薄熙來被「雙規」,同時發生了令計劃兒子令谷的「車禍案」,胡錦濤難以繼續保護,令被調出中直機關閑置,任統戰部部長,最後也被「雙規」。

王冠儒:王岷也栽在「選舉」遊戲上

田牧:王冠儒也曾說過一個例子,他是中國民主黨英國黨部主席,中共黨員、遼寧省第十二屆人代會代表,曾捲入所謂的「王岷賄選案」,2016年被審查談話,並取消代表資格,2017年流亡海外;王冠儒介紹了遼寧省委書記王岷,2016年涉嫌「拉票賄選案」,自言是知情者之一,王冠儒說,該案屬於政治案件,按現今的說法,是違背「兩個維護」政治原則,被強加了「拉票賄選」的罪名。

王岷(1950年生),安徽淮南人,南京航空學院機械製造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彼時被認為是少數具有真正高學歷的高級官員,王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中央委員,曾任吉林省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等職。

遼寧團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共102人,其中8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另行分配,94人由遼寧省人大選舉產生;人大代表構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如官員、基層代表、企業家、工人、農民等各界人士等有配比,遼寧省「人大」將方案上交上級部門,經過批准後按方案實施。

據報道,2013年1月,遼寧省「人代會」實際產生的全國人大代表配比,與上級獲批的方案並不一致,「沒有按照上級下達的方案選舉」;即原本沒有獲得提名但通過選舉將「提名代表」差額選舉掉了,同樣是「差額投票選舉」,全國人大(上級)指定代表被遼寧省人代會差額選舉掉了,結果被冠上「賄選案」的罪名。

王冠儒(右上)說,一樣都是按程序辦理的「差額投票選舉」,遼寧省十二屆人代會因為忤逆上意,就被套上「賄選」罪名,落馬的副省級以上官員包括省委書記王岷、副省長冮瑞、劉強等 共16人。圖/歐洲之聲提供

田牧:同樣是「差額投票選舉」,遼寧省的「賄選案」成了逆忤聖意,涉案的官員,除了省委書記王岷、副省長冮瑞、劉強等副省級以上官員一共是16人,2016年3月王岷落馬被「雙規」。

中共「二十大」常委之一的李希,是王岷的繼任者。2011年至2014年,李希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等職。2014年4月,李希調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省長,2015年5月,中共中央宣布,李希接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

廖天琪:剛才提及的遼寧省黨內選舉案例,王冠儒是當事人之一,我們在倫敦聚會時,他把遼寧省所謂的賄選一五一十的告訴我們。我現在明白了,就是說在省市一級選舉黨代表,如果你不遵照中央的要求與意圖,這個中央現在當然是指習近平了,你不尊重、不遵守習近平的指示,就是違反了中央精神,若按照自己的準則和判斷來推舉代表的話,那就像王岷等一批省市幹部,必將死無葬身之地。「兩個維護」、「兩個確立」就是一把尺子,這就是規定和原則,決不能違反,所以所謂的黨代表,事實上已經是「鐵票了」。

中國海外民運也有同樣的例子

萬潤南:這麽說吧,這批人體現了紅衛兵政治家的特色。習近平是官二代,也是「文革」紅衛兵一代,思想裏就是老毛那一套,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那一套,對官場那套權謀諳熟於心;他的一個中學同學曾與我聊到這些,給了他八字評價:「治國無方,搗鬼有術」,即在體制內長期撒網布局權力鬥爭,非常有一套。

有一個與習一起插隊時的插友,也在我們朋友圈裏,聽他介紹習這人,別的都不懂,對共產黨內的那種權力鬥爭,各派系之間的陽謀陰謀是一套一套的,互相攻擊暗算陷害,如數家珍,非常在行,如何發展自己的人,怎麽拉幫結夥,完全是紅衛兵的政治特色,駕輕就熟。

咱們民運裏的一些人也一樣,跟習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我們在華盛頓會議上抗爭(1993年中國民運華盛頓會議),因為大家是搞民主、是在海外,背後沒有槍桿子、刀把子恐嚇,所以大家該說什麽就說什麽了。

當年的華盛頓會議,會前大家協商好了一個中間方案,請王老(王若望)來主持聯合後的大局,民陣、民聯各推舉一人給王做副手,就是這麽一個妥協方案,華盛頓會議是按照這個方案來舉行的。

但是有人就在各國產生的代表上搞鬼,達到了如願以償的目的後,他們以為掌握了多數票,最後大會的局面非常難堪,把原來規定的妥協方案完全推翻,要從頭再來。搞這些鬼的人,我當時很清楚,評價他們,就是「紅衛兵政治」。

不過中共在黨代會上的程序與規則,是有監控的,這些人搞鬼,不會這麽低級和明目張膽,表面上也體現了黨內民主,外界看似對誰都一樣,是公平的,在北戴河會議上大家都一致認可的,其實設置「差額選舉」的規則,在產生代表時已經在各省市做了手腳,埋下伏筆。

「二十大」開幕前舉行了「十九大」七中全會,代表們也舉手表決通過了規則與程序,其實質,與我們在華盛頓的經歷一樣,今天習近平搞的不就是紅衛兵政治嗎?

李克強是否會出任國家副主席?

萬潤南:如果我們沒有在海外民運當中這樣的體驗,我是感覺不到的,因為我們這些人啊,總是想大家要妥協。我記得我在民運內部再三講,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民主政治就是你活我也活,不是你死我活,你死我活是專制的政治鬥爭。

廖天琪:有一點我還是放不下,為什麽讓李克強一退到底呢?他的口碑一直很不錯,學識淵博、人品出眾、在海內外贏得好評,我覺得李克強從總理位置上退下,完全可以勝任國家副主席,可以承擔起平衡左右的作用,及在國際上擔任和平使者,中國太需要與國際上各種力量的交流與合作了!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延伸閱讀:

從體制角度解讀「中共二十大」:胡錦濤事件(上)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