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霸主統一喊水會結凍 從那年商周被下架事件說起

統一集團旗下子、孫公司包山包海,事業版圖橫跨食品、金融、建設、物流、百貨等產業,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力量是「通路」,它的販賣網綿密,國內同業無人能望其項背。但統一集團成為通路霸主,也間接掌握紙媒生殺大權,從龐大廣告利益,到之前調整報紙貨架位置、商周下架等事件,都顯示出其「喊水會結凍」的權勢。
1995年到1998年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裡有一位委員,對於統一超商未來可能壟斷通路,進而掌控台灣零售商業發展表達憂心;那時,統一超商正要衝向第1,000家店,社會對於提供各式各樣服務、24小時營業的超商,充滿期待與想像,因為滿街林立徹夜燈火通明的超商,代表台灣經濟活動面貌將有大翻轉,而且是往進步的方向走。
那位公平會委員一人站在一群人的對面,可想而知,共議決的委員會,當然放手讓統一超商連鎖店面一家一家開,根據統一超商官網統計至2022年3月為止,門市家數已逾1.1萬,市占第二名的全家便利門市店面約統一的一半,其餘Ok、萊爾富門市加起來,可能只達全家便利的水準。
統一超商寡斷市場,也為部分有選擇困難、不想傷腦筋的消費者決定可以買到那些商品,當然也能強勢對待部分「小眾」商品,例如報刊雜誌等紙本印刷媒體就跟統一超商通路有多次「磨合」經驗,大多數媒體都採認輸妥協態度,和氣生財,不然就會讓其他媒體同業漁翁得利,失去超商通路是弱勢產業不能承受之痛。
過去紙媒與統一集團「磨合」事件俯拾即是,為免得罪重要通路,這些故事都只在資深紙媒發行圈內流傳,未獲統一集團及相關媒體主管正式回應。像是1999年2月21日,《中時晚報》刊登統一超商遭「千面人」勒索新聞,傳出統一集團不滿,將《中晚》從報架上端換到最下層,統一超商的通路占《中晚》發行量的五成以上,同屬晚報市場的《聯合晚報》莫名因此得利。
《聯晚》一樣也曾誤踩雷區,2002年10月9日,《聯晚》刊出一篇時任國民黨中常委高清愿「添丁發財」的發言,並在圖說中,加了一句記者引申的「是否暗批陳總統,引人注目」。當年10月11日起,《聯晚》被放到7-11的最下層報架,接著被限定每家7-11只能賣5份《聯晚》,甚至一度下架。
外傳這兩個事件都是由媒體高層率隊向統一集團高層致意,甚至刊登更正啟事,才得以平息。
如今的兩大報系都收掉晚報,在產業走入夕陽之際,不只對統一企業新聞會戰戰兢兢,其實報社內部分高層早就以不惹惱大企業為新聞室內潛規則,自我節制報導角度及內容,經常接到抗議電話,便修改或下架數位新聞。
2013 年1 月中旬,《商業周刊》以400多字報導高清愿孫子進入統一集團人事新聞,根據時任總編輯郭奕伶在發行日1月17日凌晨發表的「抱歉,1313期《商業周刊》在7-11缺席了」文章,指出統一超商這家台灣最大通路商,無預警的,將兩岸三地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停售」,他們拒絕將商業周刊鋪送至全省4,800家門市。

這篇貼文引發社群媒體瘋狂轉發,統一超商眼見輿論風向轉變,隨即發表這為一場誤會,商周重新上架後,兩方似乎都各讓一步,此事便煙消雲散,船過水無痕,通路商壟斷市場,擅自以企業集團利害幫消費者決定商品(如商周等)能否上架一事,已無人關心,更有網友討伐媒體,認為媒體自我墮落,花大多版面報導羶色腥或無關公益之事,不堅守媒體社會責任,會被這樣對待,也沒有立場要回公道。
報禁解除後,台灣媒體經過30多年發展,表面上去除政治干擾,卻陷於企業商業利益壓制,藍綠輪流執政多年,未有改善,誠如前銘傳傳播學院院長楊志弘曾說的,「企業運用經濟力壟斷、控制媒體,要比政治控制媒體更可怕,因它的控制較間接、較不為人察覺,但傷害卻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