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癢起來要人命 兩迷思千萬別犯

.

鄒尚謙
2025/11/16 09:00
朱家瑜醫師指出,蕁麻疹症狀包括紅、腫、癢、局部突起等。急性與慢性症狀沒有差別,唯一差別是病程長短。(記者鄒尚謙攝)

56歲謝小姐從小就反覆長蕁麻疹,懷孕時症狀加劇,夜晚癢到無法入睡,她形容「起來抓、抓到哭,再躺下又癢」。這段期間,她因喉嚨腫脹、呼吸困難曾三度送急診,也因長期睡不好影響白天工作,生活幾乎被蕁麻疹完全吞沒。從孕期到成功穩定病情,她與慢性蕁麻疹奮戰長達七年,症狀緩解後,才在醫師指導下漸進式停藥。

謝小姐的遭遇在台灣並不稀奇。蕁麻疹是極常見的皮膚疾病,據估計,全台約有20至25萬名慢性蕁麻疹患者,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一生曾發作。然而,慢性蕁麻疹並非過敏,而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慢性病」。

國人常見疾病 女性比男性多兩倍 季節交替症狀最明顯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朱家瑜指出,蕁麻疹又稱「風疹塊」,症狀包括紅、腫、癢、局部突起等。「急性與慢性症狀沒有差別,唯一差別是病程長短。」急性蕁麻疹通常在數小時至三天內消退;慢性蕁麻疹則是症狀反覆超過六週,與外在過敏原未必相關,多與免疫系統失調、壓力、荷爾蒙變化、溫度變化等因素有關,並常在夜間發作。

朱家瑜說,慢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其中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症狀嚴重時會干擾睡眠、工作與生活,若沒控制好,精神壓力可以與癌症患者相當。這類症狀常來得快、消得也快,有些患者進診間前皮膚仍紅腫,但一下就自行消退,因而誤以為「病不嚴重」,導致延誤治療。

兩大常見迷思害病情反覆 醫: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臨床上,有些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發,多與治療迷思有關。

迷思1:是過敏,只要避免食物就好?

朱家瑜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因此不能只靠避開食物或環境因素來控制病情。

迷思2:出現症狀時再吃藥?

朱家瑜提醒,慢性蕁麻疹也是慢性病,治療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非常類似,需要規律固定服藥才能有效控制,而不是症狀來時才用藥。此外,也有患者因症狀稍好就自行減藥、停藥,或覺得藥物無效就亂換藥、尋偏方。「這些都會讓疾病反覆,與身心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依國際指引治療 抗組織胺到生物製劑分三線治療法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鐘文宏說,台灣慢性蕁麻疹治療與國際指引一致,共有三線治療:

第一線:第二代抗組織胺(副作用少、嗜睡少)

多數患者能在第一線獲得改善。

第二線:劑量提升至最多4倍(2至4週後仍未改善者)

第三線:加入生物製劑

適用於控制不佳、無法耐受抗組織胺嗜睡副作用者。

鐘文宏說,台灣慢性蕁麻疹治療與國際指引一致,分做三線。(記者鄒尚謙攝)

穩定治療後,約4成患者可完全緩解,近半數明顯改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鐘文宏也提到,急性嚴重發作時臨床上會用類固醇短期壓制症狀,但若頻繁使用,反而會延長整體療程,停藥後還可能面對更劇烈反撲。

出現「紅、腫、癢」超過六週務必就醫 治療後才能真正停藥

朱家瑜表示,從謝小姐的案例顯示,慢性蕁麻疹若積極治療,多數人可恢復良好生活;但若忽略或誤解病情,可能面臨夜間反覆發作、精神壓力增加,甚至呼吸困難等急性風險,切忌不能自行停藥,定期追蹤才能遠離慢性蕁麻的困擾。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