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水這麼神?營養師5招聰明瘦身
近年越來越多人重視體態,減肥甚至成為全民運動,但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下降,要減重往往比年輕時更不容易。營養師王筱婷表示,減肥不是靠單一食物或偏方,而是回到「生活作息、蛋白質、肌肉量、飲食順序與腸道環境」五大關鍵。只要把這五點做好,多數人都會比想像中更順利。
要點一:沒有單一「神食物」,不可能靠秋葵水就瘦下來
外界常提到秋葵、地瓜葉等蔬菜能幫助減重。王筱婷說,秋葵的黏液確實有助穩定血糖,但若只是「泡水喝」,量往往不夠,更不能當治療方式;至於地瓜葉含有嫩葉與主纖維,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但減重一定是需要營養均衡,不建議單靠一項食物來減肥。
食藥署也提醒,目前沒有證據證實「秋葵水能降血糖」,喝未清潔完全或放置過久的秋葵水甚至可能滋生細菌,不可取代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要點二:腸道好菌決定你能不能變瘦
不少民眾問,益生菌是否能取代瘦瘦針?王筱婷指出,瘦瘦針主要作用是影響腸泌素,而益生菌是幫助腸道內好菌生長,兩者本質不同。
「腸道裡沒有好菌,你給再好的食物也沒有用。」王筱婷提醒,美國雖有標榜可以瘦身的益生菌,但台灣法規限制因此尚不能使用,但若生活作息正常、壓力可控,適度補充益生菌仍有幫助。不過,吃了益生菌並不代表就可以無節制地大吃特吃,日常作息與飲食仍是核心。
要點三:飲食順序決定瘦下來的速度
外食族最常遇到「到底吃什麼比較不會胖?」王筱婷建議,飲食順序比選擇餐點更重要:第一口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澱粉類放到最後食用。水果則在飯後食用。
王筱婷說,許多人常空腹先吃水果,但水果大多是高 GI,反而先讓血糖飆升;若把蔬菜放第一口,就能讓血糖比較穩定。
要點四:增肌比節食更重要,少吃反而會胖
很多人認為「少吃就會瘦」。王筱婷說,這是最常見迷思,若民眾正在減肥,建議還是要吃三餐,不要讓熱量低到低於基礎代謝率,否則身體會進入省電模式,反而更難瘦。一天減 500 卡的做法較安全也較能長期執行。
「肌肉量是影響基礎代謝的關鍵」,王筱婷指出,肌肉多,代謝高,吃比較不容易胖,肌肉少,代謝低,即使吃得少也難減重。因此,重訓與蛋白質攝取一樣重要。有氧是減脂,重量訓練則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兩者建議並行。
要點五:每週減 0.5–1 公斤最安全,睡不好與太累運動無效
王筱婷指出,正常、健康的減重速度是:一週 0.5〜1 公斤,一個月約 4 公斤,許多人因為太累,在下班後硬逼自己運動,但睡眠不足、身心疲憊時做運動,效果有限,建議選擇身體較不疲累的時段運動,早上或精力好時做效果更佳。
當心「吃飽就想睡」!可能是血糖利用問題
若吃完正餐後常覺得想睡、頭暈,王筱婷提醒,這可能是血糖利用率不佳,國外稱為「food coma」。此類族群常易怒、耐不住餓,血糖上下起伏大,應檢查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以免錯過前期糖尿病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