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蘭專欄】「國中生之死」政府與司法應該正視社會集體意識由下而上的不滿

天秤如何平衡?法治和人權議題如水銀洩地的的憤怒,受害者生命?加害者人權的糾結由台灣跨海到紐約時代廣場,新北市國中生割頸案受害家屬的悲鳴,而傷害教唆少女和其同僚在網路上發言挑釁,贊成反對「廢死」的是非情緒再次衝擊制度也衝擊總統大選。
「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觀。」艾德蒙・伯克
台灣社會在總統大選倒數計時,因突然在2023年12月25日發生新北市國中割頸案,衝擊校園安全網破洞議題,在網路平台上涉嫌傷害者的發言和網路搜尋者的傳播,如滾雪球般擴大沸騰,這是家長學子的校園日常生活,跨越政黨意識形態,政府乃致司法應該正視社會集體意識由下而上的不滿,對於涉嫌殺人少年和涉嫌教唆的不滿,更有著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上路半年卻是保障犯罪者卻可能傷害無辜者,捲動更深層不容被邪惡挑戰以及扭轉現行法律制度無法保障良民的反抗能量!
「一個國中生校園被刺死後」網路公民社會行動再次不斷的有基層教師不滿教育部行政院官話,有家長團體到教育部抗議各種實體和網路平台迅速聯結噴發。過去曾經募資在太陽花事件到時代廣場登廣告的經驗被「小商人靠北」複製,由台灣到紐約,外銷轉內銷的行銷倡議,進行反抗法律過度保障郭男和林女少年涉嫌犯者的聲討。

臨近的日本和韓國都發現少年犯罪增加現象,南韓將未成年犯罪增加56年齡由14歲下修到13歲,日本由16歲降至14歲。而台灣在少子化下,青少年的人數迅速減少70_80萬人,在犯罪率計算的分母減少,至於少年犯罪卻是持續增加當中,分子明顯增加,少年犯罪率持續增長,據刑事局統計,2018年的12_18歲少年嫌疑犯為8893人(男7606人/女1287人),而2021年12_18歲少年嫌疑犯增加為9627人(男8207人/女1402人)。
而台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剛於2023年6月21日修法,7月上路,是朝著以輔導為主廣泛設置少年輔導委員會為主,1_主要是7_12歲兒童觸法,回歸教育和社政體系協助而不再送法院。2_12_18歲偏差行為的「虞犯改稱為「曝險少年」,將過去7項列管行為刪減成3項:沒有正當理由攜帶刀械、吸毒、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先由少輔會介入,如評估有必要請少年法院處理,若行政輔導有效,少年回歸正軌,就無需司法介入。
這起新北市國三生割頸案中,被起底傳出涉嫌殺人的郭生是有前科被他校轉來的疑似「曝險少年」卻似輔導無效又再次行兇涉嫌殺人犯法,直接挑戰甫修法半年保障少年犯案輔導人權的原意。台灣網友在社群平台發動聯署再修法修正「青少年事件處理法」,同時還預約1月14日總統大選後一天不排除發動遊行。
《教出殺人犯》一書提出「沒有人從小就立志當個「殺人犯」沒有人天生就是惡魔……。
楊男被郭男猛刺致頸部和心臟致死的死亡悲劇,引發社會大衆和網民議論「是有多大的仇恨要如此的致人死地的刺殺?」
12月在台灣發行的《教出殺人犯II》新書就提出這樣的反省「沒有人從小立志當個殺人犯……」也「沒有人天生就是惡魔……」少年犯也曾經是好孩子,是在無人聞問的來時路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教」出來的偏差結果……。

《教出殺人犯II》作者岡本茂樹是日本書信療法學會理事長在大學教書從事研究並致力於日本累犯受刑人更生,在獄中推動受刑人書信治療。岡本樹茂在書中分享許多例子,他指「少年犯罪是寂寞與壓抑超出負荷的表現。」他提出「犯罪根源在小時候,因為家庭或家教有問題,孩子才會出問題。」岡本茂樹直指「受刑人的小時候百分之百不美滿」……。
新北事件發生是林姓女生午休到隔壁班找同學,被楊姓男生制止「你不是我們班的,不能進來……」招致林姓女生去找郭姓「乾哥」出面討公道,那個無法還原的楊男制止和林女反彈的情緒爆發、而那個郭姓男生和楊姓男生理論時拿出預藏彈簧刀猛刺楊姓男生十刀的脫線情緒?法醫正式認定致命傷在頸部遭刺破後大量出血,以及左乳下方「深及心臟」的刀傷導致死亡。法醫在2024年1月4日發還遺體讓家屬辦喪事。
楊男父母在社會輿論發動修改「少年事件處理法」充斥後要求重新審視少年事件處理法、檢視校園安全、要求「反對廢死」涉嫌教唆和殺人者都該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他們低調發出失去孩子沈痛的「女兒身心障礙,弟弟總會幫忙照顧姊姊,沒想到突來的不幸,一個貼心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就這樣離開我們……」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