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5)任俠自喜

有正義感,好打不平叫「任俠自喜」,因為喜歡出頭,以「俠」自居且沾沾自喜,這是不是OK的性格?且來看看以下的故事。
「任俠自喜」是司馬遷《史記》中形容竇嬰的性格,《漢書》也說他是「俠,喜士」,就是自視甚高以俠義自任,且自鳴得意,認為自己就是替天行道的人;其實這是很要不得的人格特質,江湖走跳要帶眼睛,不能得意而忘形,果然後來竇嬰就因這樣的性格被處斬。
竇嬰是漢文帝皇后竇漪堂兄之子,算是外戚,七國之亂,竇嬰以大將軍職守住滎陽,叛亂平定後被封為魏其侯。文帝薨,景帝繼位,竇后升格為太后;孝景3年,梁王劉武入朝,景帝設宴,酒後表示身後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梁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甚得太后歡心;但竇嬰「任俠」性格上身,直陳不可兄終弟及,這可違背了父子相傳的祖制,景帝於是打消這個念頭,但竇嬰也因此得罪了姑姑竇太后。
孝景4年(西元前153年),栗姬所生皇長子劉榮被立為太子,竇嬰任太子太傅,專司輔導太子;隔3年太子被廢,竇嬰不爽,於是使性子稱病數月不出;漢朝外戚皇族勢力盤雜,彼此傾軋,在這種政治氛圍就應廣結善緣,交好示好不得罪人,才能安然渡過,但竇嬰因「任俠自喜」性格,朋友越來越少、敵人卻越來越多。
漢武帝元光3年(西元前132年),竇嬰任宰相,唯一的朋友灌夫將軍因在酒席中對另一宰相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先前所犯罪名逮捕下獄,並判處死刑,田蚡為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也是另一股外戚勢力;竇嬰傾力搭救,在朝會上與田蚡爭論;但由於王太后的壓力,灌夫仍被族誅,也就是滿門抄斬還株連九族;竇嬰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晉見武帝,所謂「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就是看到朝政闕失,可以不循正常程序,直接面見聖上,但竇嬰所稱遺詔可能被人動了手腳,在宮中居然找不到副本,於是被以偽造先帝詔書論罪,隔年被斬。
當時氛圍是漢武帝正為外戚干政患愁,竇嬰因「任俠自喜」性格,好出頭,剛好被皇帝拿來祭旗,當成鏟除外戚勢力的祭品;這是2000年前的故事,現在會有這種現象嗎?
當然會,只要有權與利,所謂「同志」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的事,屢見不鮮,敵人易擋、同志難防,世局險惡、自保尚且不及,沒事以「任俠自喜」自許,張揚嚷嚷,包準惹禍燒身,土城不遠宜戒之。

材質不佳,一邊有裂痕,石中有雜斑,但鈕頭的祥獅刻得好,憨厚可掬;邊款很簡單刻著「丁元公刻」。丁元公,浙江嘉興人氏,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詳,但應在明崇禎治清順治年間,有人形容他「性孤介、寡交游、善書畫、有奇氣」,就是有才氣但孤僻的人,果然明朝一亡,他就出家為僧,法名淨伊,佛門是很好遁世的地方,失戀出家,生意失敗出家,和人難相處出家,連改朝換代也都可以出家。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方寸之見(11)康寧靜智
方寸之見(12)遊方之外
方寸之見(13)拙亦宜然
方寸之見(14)大半生涯在釣船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