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琴罷倚松玩鶴》是名印,是金石界的經典,玩印的人都認得,因此有很多人摹刻,以學習布局與入刀。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2025/02/21 10:16
暇餘「琴罷倚松玩鶴」,這是描述古時有閒有錢有社會地位的文人生活。圖/鄭自隆提供

《琴罷倚松玩鶴》是名印,是金石界的經典,玩印的人都認得,因此有很多人摹刻,以學習布局與入刀;原創者是文彭,但文彭何許人也?

其實文彭的老爸更有名,是文徵明,文徵明或許有人還不認識,周星馳電影中和唐伯虎一起混的人,其中一人就是文徵明,一樣名列四大才子,文徵明雖以字畫見長,但仕途不遂,參與科考九次皆落榜;長子文彭、次子文嘉,都遺傳了文徵明文采DNA,但一樣遺傳了老爸的狗屎運。

比起老爸的九試不第,文彭還多了一次,考了十次都在孫山外,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功名的追求,直到六十歲時方入試禮部,當了小官;但後世記得他的是在金石的成就,沒有人在乎他當過甚麼官,文彭開啟文人自篆自刻之風,原來在他之前,印材多半為金屬、獸骨、玉和象牙之類的印材,硬度高,奏刀不易,所以都是文人自書篆文,再交給工匠刻雕,形成篆與刻分工,就跟日本浮世繪一樣,分由畫師、雕版師、印刷師完成。

篆與刻分工,假手工匠當然未必盡意,不見得是自己想像的,有一次,文彭遇到一位賣青田石的老者,買下了四筐石頭,回家鋸開一看,不但晶瑩剔透,而且質地軟而綿密,可以奏刀,從此他治印捨金屬、象牙而改用青田石,也開創以石治印的新風潮;此外要提的是,不是所有石頭都可以刻章,除紋路顏色等外觀考量外,主要是石質,不能硬更不能脆,硬不下刀,脆則易崩。

元件《琴罷倚松玩鶴》是文彭送給朋友唐荊川的,印無邊,但有落落長的邊款註記;唐荊川和文彭一樣都仕途不遂,荊川先生雖然23歲參加了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辦的會試,就榮登榜首,當時主考官張璁,是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位列宰輔,欣賞他的文采,要收他為門下,但唐荊川耍帥不要,既然不給宰相面子,仕途當然從此坎坷,處處被打壓,套句現代話說就是無奧援的政壇「孤鳥」,也就是落翅仔,官既然當不好,於是沒事就買琴、種松、養鶴。

有次唐荊川找文彭來他家玩,文彭不好意思白吃白住,就刻了這個印當回禮,印章四面的邊款說出了這段落寞文人惺惺相惜之情,「余與荊川先生善,先生別業有古松一株,畜二鶴於內,公餘之暇,每與余嘯傲其間,撫琴玩鶴,洵可樂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檢匣中舊石,篆其事於上,以贈先生,庶境與石而俱傳也。時嘉靖丁未秋,三橋彭識於松鶴齋中」。

文中「別業」就是別墅,顯示唐荊川財力豐厚,有底子,才能抗拒宰相的收編,「丁未」即1547年,明朝嘉靖26年;「三橋」為文彭號。

《琴罷倚松玩鶴》文彭元件邊款 資料來源:網路

本文的《琴罷倚松玩鶴》當然不是元件,而是王石經摹刻,王氏生於道光13年(1833)卒於1918年,山東濰縣人,雖是武秀才,但也長於金石,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此印是摹古習作,印面布局如文彭原印,但與元件相比,「工則工矣」,味道當然有差。

《琴罷倚松玩鶴》文彭元印 資料來源:網路

無鈕;邊款以魏碑體刻「琴罷倚松玩鶴,三橋先生曾作此,今擬之以記,己巳秋王石經」,「己巳」為同治8年(1869)。

暇餘「琴罷倚松玩鶴」,這是描述古時有閒有錢有社會地位的文人生活,沒事彈彈琴、KK歌,累了就靠著松樹納涼看天空,或是逗逗寵物玩,多寫意,以現在的話叫做「阿舍生活」,「阿舍」是訛寫,台灣話的阿舍,指的是有錢有閒的少爺,所以正確的寫法應是「阿少」,不斷訛傳就成了「阿舍」,不過語言文字本就約定俗成,即使錯了也無從計較,就從俗吧。

「阿舍」其實是正面名詞,是人人心嚮往的目標,男生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登頂「阿舍」,女生努力要嫁入豪門,不就是要嫁給「阿舍」,只因台灣社會假掰,內心羨富、因羨成仇,所以「阿舍」就被污名化了。

講到商界阿舍不用評論,但談到政界阿舍,大概很多人會想到連戰,連戰被「阿舍」污名始於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但講個公道話,「阿舍連戰」其實還不錯,他當交通部長沒摔過飛機、當外交部長沒斷過交,當行政院長有兩項德政澤及現在,一是全民健保,二是電信自由化,讓人人都受健保照顧、都能用手機,回想後兩蔣時代的台灣宰輔(行政院長),有誰政績如「阿舍連戰」鮮活,澤被黎民。

其實沒事當「琴罷倚松玩鶴」的「阿舍」沒什不好?最怕的是「焚琴折松煮鶴」。

本文蒐藏《琴罷倚松玩鶴》 攝影:鄭自隆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