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到日本四國旅行常會遇到戴斗笠穿白衣持杖的人,三三兩兩或一人獨行,他們都是來拜佛訪寺,參拜與空海大師有淵源的88所寺院,稱「四國八十八箇所」,這是從江戶時代沿襲下來的莊嚴旅行,「四國遍路」。
四國遍路全程1200公里,徒步一次走完約需45天,很多日本人都分次走,88所寺院被區分德島阿波「發心道場」、高知土佐「修行道場」、愛媛伊予「菩提道場」及香川讚岐「涅槃道場」,其中第72番,位在香川的曼荼羅寺可以找到一塊可以午睡的大石頭。
曼荼羅寺本堂前的庭園,有可一方可以臥睡的石頭,稱為「晝寢石」,石頭旁邊有刻字的立柱,字體依稀可辨「笠掛櫻晝寢石」,意境絕佳,走路累了,把斗笠隨手掛在櫻樹上,然後就在石頭上睡起來,宰予晝寢,被孔老夫子罵朽木不可雕,但當行則行,當止就呼呼大睡,有何不可,孔老夫子太抑壓了。

會寫出這樣文字的人肯定是高人,沒錯,是千餘年前,平安時代末期、鎌倉時代初期的一個和尚寫的,西行上人俗名佐藤義清(1118-1190),西行為其法號,出身公卿貴族家庭,是武士,當過鳥羽天皇北面武士,任兵衛尉;但也是文人,19歲時於京南鳥羽離宮正殿東側庭院,獻《詠菊》和歌。
這樣允文允武、家世顯赫的人,23歲青春年華居然出家,保延4年(1138),西行前往法輪寺拜會空仁法師,保延6年(1140)春游東山,同年冬落髮出家,法名圓位,號西行或大寳房,從此深居京都北邊的鞍馬山中;其出家原因,有謂是厭倦京都政治鬥爭,另有一說是追求某貴婦人未果而落寞落髮,也有說是親人突然離世,嘆人生無常而出家;但做重大決策不會是單一因素的考量,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
仁安3年(1168)10月,西行前往四國旅行,目的是孺慕空海,訪其行止,也要拜謁故人崇德院在白峯陵的陵墓,因此在香川的曼荼羅寺留下「笠掛櫻晝寢石」的墨書勒石,以及一塊我也曾躺在上面的大石頭。
乙巳年新春,春聯續貂西行,寫道
笠掛櫻乘桴於海
晝寢石見雲如空

春聯的字還是請國立藝術大學胡睿芸同學寫的,她從小練字,高中時的字就很老練,上大學後自然更加精進;「笠掛櫻乘桴於海」是學孔夫子,但他老人家是看到「道不行」,所以落跑了,我從無治國平天下之志,只是偷懶不攪和而已,當然與孔老先生的高潔自然無法類比;「晝寢石見雲如空」,大白天躺在石頭看天空,只能看到空無一物的雲;空海曾在土佐海邊面向太平洋的御藏洞(「御廚人窟」)潛修,舉目望去,只有天空與海洋,因此頓悟自號「空海」;但魯鈍如我者,整天看海看天,空發呆爾,只能自取「空空」。
「笠掛櫻、晝寢石」,我愛這種懶散與閒適,所以請了好友張家榮老師寫字掛在家中,以此自勵,切勿玩世涉險;家榮兄草書一絕,若狂似行,而且長於金石,35年前就託他刻了一枚「君子不器」方章,現在回想也是好笑,年少果然輕狂,以一技謀生餬口已屬不易,哪能斜槓不器。

晝寢石其實不好睡,仰躺雙腳下垂腰部受力,側躺更無法入眠,只能擺擺樣子,如是而已,不知西行同意否?果然,大師境界高,俗人只能效顰。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