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科技榮景的隱憂:台股與美股估值逼近高點?


2025年中,台股與美股在AI題材與科技巨頭帶領下雙雙創下波段新高。然而在市場樂觀聲中,估值過高的疑慮也日漸升溫。從本益比、市值與GDP比到殖利率與資金結構,多項財務與技術指標都透露潛在風險,不能忽視。
2024年以來,台股受惠於AI、生產力循環與電子出口韌性,加權指數漲幅達28%以上,主要由台積電、鴻海、廣達等大型權值股帶動。許多分析師認為,台股的上漲仍有基本面支撐,尤其是半導體與AI相關產業韌性。然而,從估值角度來看,市場已逐漸出現「高基期」壓力。
股市熱潮未退,估值風險漸升
台股加權指數在2024年上漲約28.47%,主要由大型科技權值股(如台積電、鴻海、廣達)推升。目前台股本益比(PE)約至24倍,明顯高於歷史平均本益比(約17倍)12%~41%;股價淨值比(PB)也攀升至2.4倍以上,超過歷史平均水平,是自2000年以來新高。以本益比偏離歷史均值約近三成來看,許多專家雖以「偏高,但有成長動能支撐」形容市場,仍認為若市場情緒反轉或者企業獲利未如預期、資金動盪,短期內有高達兩成的回檔風險。
特別是以AI及半導體為核心的熱門標的,估值拉升尤為明顯。台積電本益比已達23~25倍,為近年高點。若AI題材熱度波動、外資轉向或者美中科技戰等因素,這些族群可能率先面臨壓力。
儘管許多台灣高股息ETF殖利率仍維持在5%上下,顯示市場對現金流標的需求仍高,但高估值與資金轉向的雙重壓力依然沈重。對於保守型投資人而言,尤應提高現金部位、聚焦低估值、具防禦特性的族群,並以分批布局因應未來波動。
相較台股,美股的估值風險更受到市場關注。標普500指數自2023年以來已上漲超過50%,2025年更強勢,刷新近25年來紀錄。然而,這波漲勢過度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例如輝達、蘋果與微軟,市場恐怕已經進入「非理性繁榮」區間。
多項估值指標顯示,美股處於歷史高點。例如根據LSEG(倫敦證交所集團)統計,目前標普500指數預估本益比約為22.4 倍,是近三年來的最高水準,若與長期平均值(約15.8倍)相比,目前估值偏離幅度超過30%,顯示市場雖對未來企業獲利有高度期待,但也反映出估值過高的風險
;席勒本益比(Shiller PE)突破30倍,遠高於歷史均值(約17倍),偏離幅度超過七成,已達泡沫警訊;巴菲特指標(市值/GDP)目前約為2.96倍,大幅超過警戒水位(2.0),偏離幅度近五成,意味市場估值處於極高風險區。
此外,市值與企業盈餘比也顯示,美股漲勢遠超企業獲利成長速度,倘若企業財報不如預期,市場將迅速釋放修正壓力。
因此許多專家認為,美股估值過高的修正風險約為15%至25%,科技股更可能面臨30%至50%的波動風險。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等機構則直言估值處於歷史前10~15%高點,即便市場未必立即崩盤,但明顯壓縮投資報酬率,潛在震盪恐怕難以避免。
下半年檢視風險控管
值得關注的是,若美國聯準會未如預期降息,或者通膨與地緣政經風險升高,美股將難以支撐目前的高估值市場結構,回檔壓力恐怕波及全球股市。
當前台股與美股均面臨估值高檔的現實,雖未進入泡沫破裂階段,但回檔風險實際存在,尤其是在政策、利率與產業週期轉變加快的背景下。
對此情勢,許多機構專家建議審慎以對:投資人宜控制曝險比例,減少高本益比、高成長預期產業的比重,尤其是過熱的AI與半導體族群;增加防禦型配置與低波動資產,增持美債ETF、黃金、殖利率穩定的ETF等,或提高現金水位;耐心分批進場與拉長投資週期,避免一次性投入(All-in),以減少難以預料的短期波動衝擊。
此外,宜主動動態觀察基本面與政策面等關鍵變數,例如企業財務、美國聯準會政策、地緣政經衝突發展。
台股與美股的強勢走勢當然令不少投資人振奮,但是估值過高的警訊也逐漸浮現。畢竟市場不是永遠向上的單行道,理性投資才是財務穩健的基石。歷史經驗可見,高估值雖不必然導致泡沫化與崩盤,但經常伴隨波動加劇與資金重分配的過程。
如今時序邁入2025年下半年,是重新檢視資產配置與風險控管的重要時機。投資人宜謹慎避免盲目追高,並密切關注企業獲利、經濟數據以及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而非財務建議。投資人應依個人需求評估風險,詳閱相關公開說明書,並自負盈虧。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