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我有餘事作農耕」是中國傳統文人對生活的想像,刻者或委刻者顯然都不是農夫,因為有「餘事」方做「農耕」,農耕只是暇餘之事,這也呈現中國士大夫的傳統文化。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2024/12/20 20:56
「我有餘事作農耕」是陳師曾作品。圖/鄭自隆提供

無論明清刻家或今日印壇巨匠,閒章印文多有所本,無論取自先秦諸子、唐詩宋詞,或佛經法藏,刻者或委刻者都以古賢訓誨,銘刻以示志,印文當然是刻者或委刻者想表達的心意志向,或心嚮往之境界,但這些理想只有從古籍去找到對應的詞文嗎?當然不是,印文要求有所本,也就局限了想像。

「我有餘事作農耕」是陳師曾作品,印文句子是友人崔駟達給的並請他刻,獨一無二,沒有原典可稽;刻者陳師曾,名衡恪,出身名門,祖父陳寶箴,光緒年間任湖南巡撫,執行新政,興學堂辦實業,戊戌政變被波及,「即行革職,永不敘用」,父為陳三立,進士授吏部主事,協助推行新政,為晚清著名文人,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其弟陳寅恪是著名國學大師,一門多傑。

圖/鄭自隆提供

師曾先生生於光緒2年(1876),留學日本,回國後專事教職,與魯迅、李叔同(弘一和尚)是至友,長書畫亦治金石,曾指導齊白石書畫,1923年奔母喪回南京,染病逝世,得年僅47歲。

印文境界很高,「我有餘事作農耕」是中國傳統文人對生活的想像,余不才,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南北奔波數十載,上雖有片瓦以蔽風雨,但腳底下可無寸土,欲「農耕」而不可得。

刻者或委刻者顯然都不是農夫,因為有「餘事」方做「農耕」,農耕只是暇餘之事,這也呈現中國士大夫的傳統文化,從不會把當官以外的事視為正事,只有在無官可當時,才會想到採菊東籬,套句現在官場最常聽到的的話,就是「回學校教書」。

石材像剛離開蒸籠的年糕,色澤黃潤透光,內有棉絮狀,看起來像田黃,賣家說是山黃;當然不是田黃,一兩田黃一兩金,教授清貧當然買不起。邊款:師曾/ 崔駟達語并囑,此印布局佳,7字做232排列,刀法嫻熟字體雅致,不忸怩做態,果然是大師作品。

石材像剛離開蒸籠的年糕,色澤黃潤透光。圖/鄭自隆提供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