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2)遊方之外

印文「遊方之外」,若逆時鐘讀,成「遊之外方」,亦有其義;此外任何一字皆可起頭,如逆時鐘「之外方遊」、「方遊之外」、「外方遊之」,順時鐘則「方外之遊」、「外之遊方」、「之遊方外」,都通。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2025/03/14 13:02
印文「遊方之外」,任何一字皆可起頭,都可解釋,漢文之美之妙,圖/鄭自隆提供

「遊方之外」是道家不拘禮數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軸,典出《莊子》〈大宗師〉章,此章有這樣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好朋友,某日子桑戶「掛點」了,還未下葬,孔子派子貢去弔喪,子貢到了喪宅,只見死者的二位好友孟子反、子琴張在子桑戶大體旁,編曲鼓琴,相和而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翻成白話就是「桑戶兄呀、桑戶兄呀,你已經成仙了,我等還在當人」,子貢看不下去,詰問二人「臨屍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說「是惡知禮意」,意思是咱兄弟倆就是「討厭禮教」,不然哩,你要怎麼樣。

子貢回去,將兩人「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的「惡行」告訴孔子,孔子說「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游」指的是行為人的言行舉止,「方」指禮教,以社會學的話說就是社會規範social norm,即法律以外,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的不成文潛規矩,孔子的意思是說,孔丘家的儒門是受社會禮教規範的人,而對方二人屬道家,不受社會禮數拘束。

故事到此還未結束,莊子在書中還補一句話「酸」孔子,謂孔子說「內外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弔之,丘則陋矣」,就是儒道本不同掛,我(指孔子自己)叫你(子貢)去弔喪,是我自己不識相、不識趣。

古書有意思吧,印文「遊方之外」,若逆時鐘讀,成「遊之外方」,亦有其義;此外任何一字皆可起頭,如逆時鐘「之外方遊」、「方遊之外」、「外方遊之」,順時鐘則「方外之遊」、「外之遊方」、「之遊方外」,都通,都可解釋,漢文之美之妙,真是博大精深。所以啦,何必跟風流行「去中」。

賦閒文人的文字遊戲,饒富趣味,無論怎麼唸、怎麼讀,文義均順,表像意思是四處漂蕩、四海掛單,內在的意思是想像不必拘泥於一,不被制度禮教束縛,人雖處陋室,卻可神游方外。

邊款「道光三年夏日祖仁篆刻」,道光三年為1823年),刻者趙懿,字祖仁,嘉慶道光人氏,出生錢塘(杭州),精筆墨篆刻,喜飲酒,不治生產,終貧死,文士浪漫,夫復何言,果真是「游方之外者 」。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方寸之見(11)康寧靜智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