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看《夏日的文化洋行》懷念國寶歌王

以往媒體報導多聚焦於文夏在台上的演藝成就,對台下的個人生活著墨甚少,因此看完寶島歌王的紀錄片《夏日的文化洋行》試映,除了佩服他以「一源多用」的策略經營演藝事業,片中他回憶父母對他的疼惜,更讓我感動。

陳峙維(前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自由作家)
2024/04/15 11:25
2019年寶島歌王文夏的紀錄片《夏日的文化洋行》正式開拍,文夏未能等到紀錄片上映,2022年因器官衰竭在睡夢中辭世。圖/取自文化部,2016年文夏參加台語片60周年系列活動記者會

王瑞河自幼喜愛音樂,初中階段赴日本上野音樂學校學習音樂,戰後返鄉就讀台南高商,在此期間自組樂團在校外演出,並開始創作。高職畢業之前他已在台南闖出名氣,演出場次越接越多,於是以與母親的洋裝店名「文化」日語讀音相同的「文夏」,為自己取了藝名。是的,他就是已故國寶級的歌王文夏。

2019年寶島歌王的紀錄片《夏日的文化洋行》正式開拍,文夏未能等到紀錄片上映,2022年因器官衰竭在睡夢中辭世。今年3月27日,費時五年攝製的紀錄片試映。全片由文夏本人、家人、昔日文夏四姊妹成員、藝人好友等的訪談,穿插眾多珍貴的圖像影音資料、音樂會演出片段,以及文夏生命最後幾年的影像組成。其中他進軍電影圈後的事業發展情形,雖早已為大眾所熟悉,但我認為這是今日文創產業所談「一源多用」的初步展現,值得一談再談。

早在1958年正聲廣播舉辦「文夏音樂大會」時,文夏就已經有了「寶島歌王」的頭銜。導演郭南宏久聞其名,服役時利用閒暇撰寫劇本,退伍後籌組新的電影公司,準備讓歌王登上大銀幕。他透過亞洲唱片聯繫上文夏,但文夏以沒有經驗而婉拒,後來才成功說服文夏的母親,由她從旁勸進。於是1962年專為文夏打造,講述揹著吉他流浪天涯的歌手,為正義四處打抱不平的《台北之夜》,在高雄壽星戲院首映,寶島歌王也隨著電影放映在戲院現場演出。

影歌星配合電影播映而「隨片登台」在戲院演出的模式,並不是文夏首創。1930、40年代的上海影歌星會在戲院演出,紅星李香蘭1941年也曾隨電影在西門町上映來台灣演出,1955年台語片在台灣興起後,也有演員和歌手現身戲院。然而,文夏的隨片登台已經不是首輪期間的宣傳而已,而是將電影作品與現場演出有系統的結合。除了他本人,還帶著自己歌唱班學生,後來更組成少女團體「文夏四姊妹」,長期在全台各戲院巡演,這是空前絕後的模式。

成功的創意創新產品不一定是橫空出世,而可以是既有產品的重新組合。隨片登台是存在已久的電影宣傳方式,帶學生巡演或灌唱片是歌唱班發表成果的最佳途徑,歌星開演唱會是與歌迷近距離互動的重要場合,文夏在電視與香港的彩色國語片開始衝擊台語片票房的時候,便將這一切結合起來,讓台語片再次熱絡起來。此後至1972年為止,文夏帶著學生演出並配唱共11部電影,此期間他除了寫歌和灌錄唱片,不是拍片就是隨片登台巡演。

如同餐廳的活魚三吃、烤鴨三吃,文夏的歌除了可以買唱片來聽,還能進戲院在電影裡隨劇情發展來欣賞,而看電影之餘還能見到文夏本人與四姊妹現場演出。為了隨片登台,文夏請母親的洋裝店為四姊妹設計製作服裝,又為四姊妹訂製手工長靴,再買一輛敞篷車載四姊妹趕場,時髦拉風又派頭十足地為「文夏」這個品牌的歌、影、秀做整體包裝宣傳。這樣的模式直到文夏認為台語歌與台語片已經沒有發展空間,決定前往日本發展,才告一段落。

由於以往媒體報導或書籍刊物多聚焦於文夏在台上的演藝成就,對台下的個人生活著墨甚少,因此看完試映,除了佩服他以「一源多用」的策略經營演藝事業,片中他回憶父母對他的疼惜,更讓我感動。母親得知他決定赴日發展時,連夜做出一套西裝給他。他少時不對盤,甚至當初反對他唱歌的父親,暗中得知文夏因台語歌曲受打壓而工作大減,會在深夜拿錢給他,在他離台的早晨甚至難過到哭。片中談及這些往事時,文夏自己都感傷落淚。

文夏是個嚴謹的人,2015年出版自傳《文夏唱(暢)遊人間物語》時,一字一句都親自校閱。他雖未能全程參與這部紀錄片的攝製,但片中絕大部分的素材都經過他「審定」,除了詳實回顧眾人所知的音樂演藝成就,也忠實呈現鮮為人知的成長過程與台下生活。《夏日的文化洋行》將於今年5月20日,文夏96歲冥誕之際,正式上映。且讓我們一起懷念並重新認識國寶歌王。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