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被遺忘的台語經典語源

捨平實求僻異,是台語語源研究上除了愛用同音字以外,另一個值得檢討的問題,古代典籍留給台語一些平實優雅的用詞,也被遺忘、被用不合理的同音字取代了,寳貴的文化遺產被廢棄,殊為可惜,令人扼腕。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4/02/21 12:00
從古代典籍發展出來的台語詞彙不少,台語學界有必要研究發掘,還原台語的真實面貎。示意圖/書海生微博公眾號

筆者之前談到閩南台語和客家台語的「固不得終」(通用仿音詞作「姑(或客語的高)不而將」),以及日語的「止むを得ず」(不得止=漢文的「不得已」),都是源自《論語》的「必不得已(止)」,如此依古代典籍發展出來的台語詞彙不少,台語學界有必要研究發掘,還原台語的真實面貎,讓大眾了解台語跟日文、韓文和越南文的漢字系統一樣,都有正當的語源。

筆者以為,若是一昧使用同音字和仿音詞,恐將誤導大眾以為台語沒有書寫文字,是隨意拼湊的方言,這對推廣母語和多元語言文化是不利的,以下茲舉數例,藉以抛磚引玉:

首先,台語詞典有「激骨」一詞(讀kek-kuk),意思是言行舉止標新立異或俏皮,但「激」和「骨」都沒有這樣的意思,「激骨」明顯是一個仿音詞,其本字為何?

台語kek-kuk(激骨)的含義及發音跟《史記》的「滑稽」有相似處,推測其本字是「稽滑」。圖/擷自YT頻道《台語字珍趣味》

筆者想起《史記》描寫一些滑稽人物的〈滑稽列傳〉,「滑稽」之意並非現代華語所說的詼諧幽默,而是指特立獨行、富於機智辯才,因具有弔詭的機智和震撼性,用於諷諫君王往往能收到正面效果,

由於台語kek-kuk的含義及發音跟《史記》的「滑稽」有相似處,推測其本字是「稽滑」,筆者上網捜尋到一位陳姓台語研究者的部落格taiwanlanguageblog找到:「激骨話:語源是《史記.滑稽列傳》,稽滑話」。台語「稽滑」文讀為khe-kuk, 稍變音為kek-kuk,音同「激骨」。

為什麼把「滑稽」顛倒過來說?這涉及漢字文化圈在語用上值得研究的課題,就是閩南台語、客家台語、日語等的漢字詞語為求音韻的和諧生動,往往把本源漢文顛倒過來,陳姓研究者稱為「反序複合詞」;筆者綜合陳氏文章及其他來源,列舉閩南台語、客家台語和日語的部分反序複合詞如下:

閩南台語:風颱/鬧熱/人客/頇顢/棄嫌/利便/廟寺/嚨喉/鷄母/鷄公/歌詩/童乩/心內/頭前/久長/下底…….

客家台語:鬧熱/利便/棄嫌/頭前……

日語:平和/賞贊/施設/講演/氣骨…….

閩南台語的「棄嫌」是一個反序複合詞,意思與華語的「嫌棄」相同。圖/公視台語台粉專

了解反序複合詞的原理,便知《史記》的「滑稽」在河洛/閩南語說為「稽滑」是很自然的事;稍微變音在閩南語系也是普遍的現象,且符合語言學原理。

學界若因詞語倒置和變音,捨棄正當的本字「稽滑」不用而改用同音字,恐有捨本逐末之嫌,不利於推廣本土語文,故請將「激骨」還原為其本字「稽滑」吧。

其次,另一個源自經典的台語文字是tsai,漢字寫為同音字「在」,意思是穩固、穩健、承載得住,如「徛會在」(khia-e-tsai, 站得穩)、「在壁壁」(tsai-bia-bia, 堅若磐石);然而遍查漢文詞典,「在」並無這方面的意思,無論是華語或其他漢語系的語言,「在」字都沒有這樣的語意和語用,台語文化界使用「在」,只是借用同音字。

台語tsai的本字應為「載」,答案就在周易《象傳》所說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台語tsai的本字為何?只有從語用邏輯去思考,才能找到正確或合理的答案,這答案就在周易《象傳》所說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依易理,乾表陽剛,坤表陰柔,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地的氣質和特性是柔順,再重的東西它都承載得住,若給它骯髒腐臭的東西,它不但能接納,而且能把穢物轉化為肥沃的土壤滋養萬物;大地因有柔順的氣質特性與厚實的德用,故能接納和承載萬物,值得君子學習,古代的河洛/閩南語從這裡得到靈感,而以「載」(讀tsai)表達穩健和堅固的意思。

周易的「載」包含接納和承載二義,已如上述,筆者想起閩南台語一個典雅的詞語,叫做「接載」,讀為ji-tsai(按:「接」字台語白讀為ji, 第四聲,用於「接神」、「接力」等), 台灣鄉下人至今仍常說「接載會著」(ji-tsai-e-diau),意思是有能力承接或承載而屹立不揺,這個詞語顯然是學自易經的「厚德載物」,與表達穩固/穩健的tsai(載)字同一語源。

據筆者考察,古代河洛/閩南語採用「爻」來表達賢明等意涵。示意圖:爻, 是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每卦從下到上,共六爻/百度百科

最後,筆者曾考察過台語用來表達賢明、聰明、能幹等義的gau字,是取自易經的核心概念「爻」,是構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陰陽二符碼,孔子和程子(伊川)在研究易理的著作裡,都指出陰陽二爻統攝天理的無窮變化及功用,猶如現代數位科技的0+1統攝一切人工智能一般,故古代河洛/閩南語採用「爻」表達賢明等意涵(詳細論證請上網參閱拙著〈台語研究的問題與建議〉)。

遺憾的是,這個重要的台語字彙被官方和民間辭典寫成古代文獻和字典都查不到、電腦中文系統也打不出來的怪字「上敖下力」。

捨平實求僻異,是台語語源研究上除了愛用同音字以外,另一個值得檢討的問題,而從本文內容可知,古代典籍留給台語一些平實且優雅的用詞,也被遺忘、被用不合理的同音字取代了,寳貴的文化遺產被廢棄,殊為可惜,令人扼腕。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