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拚減碳】長榮、華航朝淨零邁進 航空雙雄如何在永續航程中找解方?
面對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近來航空雙雄長榮航與華航,也正加速推動各自的減碳戰略,從技術創新、燃料轉型到永續治理,試圖在高油價與高碳費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綠色航線」。
長榮航:用技術降碳,從機體到燃料全面革新
長榮航的減碳策略以「科技創新與能源效率」為核心。近年,公司導入由德國研發的 AeroSHARK仿生薄膜技術,其靈感源自鯊魚皮膚的微結構,可降低飛行阻力、減少燃油消耗。根據公司內部估算,該技術可節省約1%至1.5%的燃油量,相當於每年減少數千噸二氧化碳排放。
除技術升級外,長榮航也推出「綠‧旅行碳抵銷計畫」,讓旅客可依航班碳排量購買碳權,用於支持全球再生能源與森林復育專案。這是台灣首個由航空公司主導的碳抵銷機制,讓民眾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在能源轉型方面,長榮航今年也已經與國內石化業者簽署備忘錄,預計5年內採購2萬噸可持續航空燃油(SAF),估計可減碳逾5萬噸,搭配節油航線規劃與新世代機型汰換,公司將「每年減碳、逐年揭露」作為內部績效指標。2024年,長榮航節油量達11,309噸,減碳量相當於約35,000噸二氧化碳。
長榮航主管指出:「我們不僅在飛機上減碳,也在整個供應鏈做節能革新。」從機場地勤電動化、地面支援設備使用再生能源,到廢油回收與餐飲包材減塑,公司正逐步落實綠色營運。

華航:從治理出發,打造制度化的永續體系
而華航的減碳重點則在於企業治理與制度化管理。早在2014年,華航即成立企業永續委員會,並於2023年擴編為ESG專責小組,將氣候風險、碳排揭露與永續報告納入董事會層級的決策流程。
華航是國內最早導入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的航空公司,近年更進一步採用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概念,將生態衝擊與氣候議題並列評估。公司內部設有「碳管理系統」,以實際航班燃油數據計算碳排,逐年追蹤減碳績效。
在燃料策略上,華航同樣布局SAF應用。2024年,公司完成多次永續燃料混合測試航班,並在貨運航線中評估長期導入的可行性。華航表示,SAF目前成本高、來源有限,但其減碳效益可達傳統航油的八成,是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
此外,華航也積極推動碳盤查與供應鏈管理,要求主要供應商提交ESG資料,並將碳排績效納入合作評估。2025年起,華航將全面導入電子文件與AI能源監控系統,以降低地面作業的碳足跡。
永續航程的挑戰:減碳路難走,但回不了頭
對兩家航空公司而言,邁向「淨零」不僅是品牌形象,更是市場競爭的門票。歐盟自2026年起將逐步擴大碳排放交易制度(ETS)至國際航班,屆時若未具備減碳能力,航權成本恐顯著提高。
目前長榮與華航皆已啟動「碳費敏感度分析」,評估不同碳價情境對票價與獲利的影響,雖然短期內台灣尚未正式收取航空碳費,但在全球航線競爭中,誰能先掌握減碳技術與燃料供應,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業界人士指出:「減碳是一場沒有退路的長征。」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治理強化,如何讓飛行變得更綠且仍具經濟可行性,是業者們現在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