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腎臟日】迎戰超高齡社會 洗腎照護模式居家化 腹膜透析提高存活率

3月13日是「世界腎臟日」,根據統計,台灣在2022年洗腎發生率首度出現負成長,顯見國內對腎臟病的防治已有實質成效,而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且許多中高齡者仍繼續工作的情況下,洗腎的腎友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和諧共處之道相當重要。
65歲的修車廠蔡老闆,2年前因持續血便及身體疲憊就醫檢查,發現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5%,尿毒素增加10至20倍,器官都被毒素影響,連下床走路都痛到爆哭,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最後選擇居家腹膜透析治療,持續2年下來不只提升體力和精神,就連親朋好友及熟客都看不出他是洗腎病友。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洗腎常見的透析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2種。台灣目前有越來越多中高齡者選擇繼續工作,對於這些需要工作的洗腎病友來說,常常跑醫院進行洗腎毫無生活品質而言,透過居家腹膜透析來取代,不僅治療時間較彈性,更有免扎針、延長保留腎功能的好處。
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鍾牧圻表示,當時蔡先生決定接受洗腎治療,但正因深知血液透析得待在醫院病床上的折騰,堅持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不用像血液透析要定期跑醫院。
鍾牧圻指出,從健保資料來看,採用血液透析病人數仍高過腹膜透析,但居家腹膜透析不僅能大幅降低醫療機構的負擔,也提高腎友居家自主管理性。且從5年存活期來看,腹膜透析累積存活率近7成,不僅高於血液透析,對心血管的影響也較小。
他進一步說明,健保署2024年起也在「全民健康保險鼓勵院所加強推動腹膜透析與提升照護品質計畫」中,編列逾4億預算鼓勵加強使用居家腹膜透析,希望以生活照護為中心,讓腎友能在家中自行操作,醫療團隊可遠端即時監測,確保治療順利進行並提供個人化指導建議。
至於許多洗腎病友擔心透析感染演變成腹膜炎,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強調,台灣洗腎病友的腹膜炎發生率平均每5年僅1次、低於國際指標平均每2.5年發生一次,且腹膜透析感染風險低於血液透析。他指出,腹膜透析一旦發現異狀,只要及早至門診進行抗生素治療,就可避免住院;而血液透析感染恐為全身性感染,則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未來輔助型腹膜透析即將上路,腎友居家治療時若有需要並符合條件,除了醫師透過視訊診療,也有照護團隊至家中輔助教學及定期家訪,可望打造友善腎友支持環境。
鍾牧圻也表示,不少民眾會認為居家腹膜透析對環境清潔相當要求,其實只要患者有意願,醫療團隊幾乎都能協助,只要在操作時關掉電扇等容易揚起灰塵的東西即可,在家裡的1個小房間內就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