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核家園-2》國產化大加碼恐拖累風電產業

業界人士說,若台灣不再加速排除不良廠商,讓合格廠商入場,恐怕2023年中以後,經濟部就要開始收拾有些風場破產、無法建置等殘局。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22/10/25 10:11 2022/10/27 23:16
我國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但自2020年以來適逢疫情、戰爭,通膨嚴重,再加之國內因素,國產化緊箍咒恐成為開發商不能承受之重。圖/取自達德官方粉專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10月12日接受網路媒體訪問時,提及他面見總統蔡英文時談到對我國能源轉型之擔憂,遭總統蔡英文回以「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一節,引發輿論嘩然,我國能源議題再次引發關注;七月經濟部能源局公布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燃氣、燃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原為「五成、三成、二成」,因風電建置延遲下修至15.1%。

風電界人士對此解釋,目前檯面上就有多個風場出現問題,例如原本應該在2024年完成併聯時程的海龍風場專案融資遲遲無法到位,《民報》掌握,現海龍風場可能要到2023年年中才可完成融資到位,所有建置包括水下基礎、風機組件等,都要等融資到位才能執行,也因此海龍2024年併聯的可能性非常小。現海龍重新宣佈併聯時程將在2026年前完成。此外,雲林允能風場今年應該完成80座風機安裝,現因滑樁、基樁受損等,暫停相關作業一個月,總體工程不知會延宕到何時。回首2018年4月,當初天豐能源公司(前達德能源)是以遴選結果第一序位取得最大開發容量,代表其建造能力、工程與團隊的系統整合優於其他開發商,如今卻皆連發生工程及財務問題。

風場建置不易 經部門檻高恐嚇退開發商

據了解,本次風場選商作業之前一個月,國產供應鏈陸續提高價格,漲價幅度高達2成左右,但是距離區塊選商作業已經很近,開發商不敢違背國產供應鏈,據傳有開發商咬牙「先簽再說」。而經部在區塊遞交選商文件的最後一周,又突然調整區塊選商的行政契約,訂出國產化25項必做項目,如發現未落實的情況,加重罰款,且以逐項加總計算。而在自主承諾加分項目,若非因不可抗力且超過改善期限,最重將被解除行政契約,喪失風場開發資格。

「國產化」始終是開發商的痛腳,經濟部為避免外商掌握全部施工優勢,提出落實風電國產化,技術留在台灣的初衷原本很好,由於大型外商多在歐洲具有實績和產品,若必須要讓台灣產業跟上腳步,勢必要國內廠商進入學習曲線而耽誤風電建置時程,可惜主管機關堅持國產化跟風電建置時程皆要同步,這也是為何在初期有多家廠商「假國產化」的原因,但若國產化嚴格到變成「綁架」開發商,甚至出現「指定採購」等行為,又讓台灣開發環境遭到詬病,導致外商退場、卻步。

如何創造多贏局面或是誠實面對魚跟熊掌不可兼得之困境,是經濟部的課題,業界人士說,若台灣不再加速排除不良廠商,讓合格廠商入場,恐怕2023年中以後,經濟部就要開始收拾有些風場破產、無法建置等殘局,那距離2026年實施「碳關稅」的時程已經很近,我國廠商競爭力何在?以台積電為例,雖然2020年台積電已和沃旭及部分綠能供應商簽署總和1.2GW(十億瓦)購電契約,但台積電所需綠電還要更多。而且,不只台積電,台廠供應鏈通通都需要,但依現行時程,2025年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可能不到5GW。試問,台灣廠商競爭力何在?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