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雙屍案揭密》「粉盒大王」懂女人心 三招家業從5千元變180億
台北信義豪宅雙屍命案,揭開塵封已久的「粉盒大王」傳奇。37歲死者父親(陳父)在2000年代首創LED透光粉盒,女孩打開後,盒蓋上的化妝品牌猶如夜空裡的耀星,在夜店也能補妝,吸引國際大品牌爭相下單,讓公司價值攀升至6億美元(約新台幣180億元)。
接班轉型 LED粉盒驚艷化妝界
傳統粉盒由化妝品公司設計,交由包材公司負責製造,陳父心想再不轉型,毛利只會愈來愈低。為了讓家族企業續命,陳父在1980年代回台接班,要求每年營收的4%列為設計開發預算,作為轉型為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的第一步。
業界對陳父印象深刻,喝過洋墨水卻沒有架子,即使接班後頭髮發白,他仍提著公事包在全球各處奔波,「裡頭裝滿各式粉盒樣品,拿出LED粉盒眾人驚艷,沒想到他還想開發太陽能蓄電的LED粉盒,在那個年代非常前衛。」業界人士憶道。
他觀察,陳父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與創意,以果斷和快速的行事作風,在女人市場闖出一片天。陳父靠著全球市占率最高的粉盒,站上全球前3大包材廠,牢牢握住萊雅(L'Oréal)、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P&G、迪奧(Dior)等大咖客戶。
三招搶市 包材廠身價飆180億元
為了不讓敵手超車,陳父以3大心法搶市。他搶先瞄準東方女性市場,推出陶瓷質感、印有水墨圖案的外盒樣品,成功在國際市場卡位;此外,陳父網羅海外人才組設計團隊,不斷投入研發並擁有上百件粉盒專利。
2004年,陳父發動併購,震驚化妝品及包材市場。為了提高毛利和營收,陳父看好「睫毛膏」,這項單品在整體化妝品市場市占近3成,問題是刷毛關鍵技術握在國際大廠手中,他二話不說直接砸錢發動收購,成功從睫毛膏包材跨足睫毛膏製造。
陳父事業風光,但他的上市夢2度受挫。原打算讓包材廠在香港掛牌,卻因金融海嘯作罷;他不灰心,決定返台搶第一批KY(第一上市公司)掛牌,選定代號且承銷價訂在120元,又因法令限制卡關。
最終,這家創下無數紀錄的粉盒包材廠,陳父決定放手,業界人士說:「當年他的父母以5千元創業,交棒到兒子手中,以180億元賣掉,算是非常風光地獲利退場。」未料,近期因兒子再受社會關注,恐怕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