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版榮景日漸消逝  紙媒餘溫誰來續命

蘋果在2003年上架,是台灣第一份全彩綜合報紙,創刊首日即銷售47.4萬份,如今,再高超的印刷技術也遠遠追不上5G網速,民眾獲取資訊的來源更加廣闊,報紙僅餘溫。

林子頊/台北報導
2022/09/01 15:13 2022/09/03 14:07
報紙在過去是提供資訊的重要來源,相較雜誌更新的速度又快,2021年5月18日台灣《蘋果日報》停刊,也順勢宣告紙媒的影響力日漸消散。圖/民報資料庫

蘋果日報走進歷史系列三

2021年5月18日台灣《蘋果日報》停刊,也順勢宣告紙媒的影響力日漸消散。報紙在過去是提供資訊的重要來源,相較雜誌更新的速度又快。根據尼爾森「媒體大調查」分析,2012年閱讀紙本媒體的讀者約有40%,然而在網路時代下, 2020年閱讀紙本的閱聽人剩18.9%。

《蘋果日報》在2003年上架,是台灣第一份全彩綜合報紙,創刊首日即銷售47.4萬份,超越當時所有報紙零售量總和。如今,再高超的印刷技術也遠遠追不上5G網速,民眾獲取資訊的來源更加廣闊,報紙的餘溫剩少數人願意買單。

《蘋果日報》前記者洪敏隆惋惜說:「近10年眼看著電梯旁貼的銷售量逐年下降。」過去記者會期待用汗水換來的獨家出刊,當時公務機關、公眾人物都害怕媒體,卻也尊敬記者挖取真相的敬業態度。

即時新聞惡性循環  報章新聞失去獨特性

由於報章的圖文配置能讓民眾在閱讀資訊時一覽無遺,即便在100多年前受廣播、電視出現的衝擊下,紙媒也未被取代,如今為何紙本媒體家家面臨營運困境,銷售量直線下滑。

洪敏隆說明,現在媒體為了求快,大多搶在紙本出刊前先在網路上稿,日後衍生出各報互相抄襲的惡劣環境,甚至能用錢買新聞。導致報章新聞失去獨特性,民眾不買單,媒體最重要的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散。

根據尼爾森統計,五大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從2015年新台幣416.9億元,逐年下降至2020年剩下255.4億,相較數位廣告收入2020年飆漲到482.56億,就已超過2015年傳統媒體的廣告總量。傳統媒體缺乏資金營運困難,變成夕陽產業。

聳動標題捏造假新聞  媒體道德淪喪人才流失

曾費時3年製作紀錄片「蘋果的滋味」、導演李惠仁說:「沒有紙媒,新聞媒體就缺乏議題設定的能力。」過去各大報以新聞頭條,發揮議題影響力,也藉此吸引特定讀者,提高閱聽人對媒體品牌的黏著度。

李惠仁感嘆,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下,民眾關注的議題焦點都受演算法控制。網媒為了用點擊率換廣告收入,經常以聳動標題捏造假新聞,記者的新聞道德淪喪,各大報也就逐漸流失編製深度新聞的專業人才。

2003年5月2日台灣《蘋果日報》創刊,讓民眾「一咬上癮」,也徹底改變台灣的文人報業生態,經過了19餘年,2022年8月31日,正值青春年華的台蘋正式走入歷史。圖 / 翻拍自《蘋果新聞網》

《蘋果日報》調查報導曾落實第四權  凋零可惜

雖然《蘋果日報》主要以腥羶色聞名,創刊之際,以每日約60萬份的銷售量佔據紙媒龍頭。不過,李惠仁提到,往昔《蘋果日報》也具有專業的調查報導,是數一數二能完全落實第四權的媒體,如今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中凋零,的確可惜。

政大廣電系教授鍾宜杰感慨,過去唯獨記者能掌握守望、揭露真相及監督政府的角色。但台灣在數位轉型,民主化的時代下,大眾透過網際網路就能自行肉搜、檢視政績,導致記者的專業及重要性,日漸式微。

鍾宜杰認為,要符合新世代閱聽眾「快又準」的口味,紙本媒體必須轉型。他舉例說明:「數位相機的出現,也沒有讓底片相機消逝。」紙本媒體應持續掌握版面可攤開互動的優勢,結合數位化QR Code等功能延伸資訊,以精緻化、分眾化的形式永續存在。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