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閩客跨語比較再探變音:「照起工」vs.「照紀綱」爭議有解

雖然《台日大辭典》與官版台語辭典都認可「照起工」和「照紀綱」,但若要納入台語文書寫系統,當以「照起工」為尚,比較平實易寫,且與客語同字同音義,若改為「照紀綱」,客語無此詞彙,亦無變音可讀。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5/16 11:35
閩南台語因為變音特別多,以致許多詞彙偏離閩南台語本身的發音規則。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拙文《台語語源探尋與變音:從「廚子」唸「刀止/to-tsi」說起》列舉閩南台語變音特別多的各項可能原因,包括仿效華語和客語發音,以致偏離閩南台語本身的發音規則。

例如「謳樂」唸o-lo,是仿效華語音ou-leㄡㄌㄜ而產生的不規則變音,意為讚美,按「謳樂」在閩南台語正讀au-lok,僅用於誦讀古籍,詞義同於漢語,即歌頌太平盛世之樂,古代河洛閩南語採用此漢語為自家語彙,口口相傳變音為o-lo,意為讚美,後來寫作同音詞「呵咾」。

而仿效客語發音產生不規則變音的,例如「豐沛」唸phong-phai,意為筵席豐盛,按「豐沛」在閩南台語正讀hong-phai,與華語「豐沛」同為豐富義,用於誦讀古籍,仿效客語的字音義,變音為phong-phai,始有客語的筵席豐盛之義。

「豐沛」在閩南台語正讀hong-phai,變音為phong-phai,始有客語的筵席豐盛之義。示意圖/台南總舖師四季辦桌春季場/台南市政府官網

仿華語音產生不規則變音的閩南台語詞彙還有:「落跑」仿華語音唸lau-phau,偏離了台語正讀音lok-phau;「博/boㄅㄛ」稍變音為boa,偏離台語正讀音phok,意為賭博;「棰」唸tshue,偏離台語正讀音sui,典出《莊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為竹條或木棍;「娘」唸nia(娘兒),偏離正讀音niu,意為母親。

另一個仿華語音與「落跑」有關的台語詞彙,富於歷史文化趣味,值得一提,即「閬港」,華語「閬」唸lang,意為空曠、空出空間,閩南台語承襲之,意思相同,正讀long,如「閬閌」,唸long-khong,意為空曠,引申為衣服太寬。

1895年日本人接管台灣時,南部黑旗軍統領劉永福扮成老太婆,在安平港搭上英國郵輪逃亡,在船上被識破,台語因而有「阿婆閬港」一詞,「閬港」仿華語音唸lang-kang,意思是人離去,港口空曠無人,引申為落跑逃亡,現寫為同音詞「浪港」,「浪」唸lang,也是仿華語音而偏離台語正讀long。

「閬港」,華語「閬」唸lang,意為空曠,閩南台語承襲之,意思相同。示意圖/台語字珍趣味/華視台語台YT頻道

仿客語音產生不規則變音的閩南台語詞彙有:「零星」,唸lan-san,偏離閩南台語正讀ling-sing,意為零頭錢;「無鹹無腥」,「腥」字仿客語音唸siam/siang,偏離閩南台語正讀tsheN,此閩客共用詞意為菜餚淡然無味;「趁人走」仿客語字音義,客語改用「跈」,與「趁」異體同字,「趁」唸te(或tue),偏離閩南台語正讀than,意為跟別人跑了,引申為隨男人私奔。

另外,閩南台語tshin-tshai乃是仿客語「儘採」音義,另造「凊彩」「請裁」等十多個同音詞,意為隨便、隨和、草率;閩南台語「an-ni」仿客語「恁呢/an-ni」「恁樣/an-niong」的音及義,另造同音詞「按呢」,意為這樣、這麼。

閩南台語「an-ni」仿客語「恁呢/an-ni」「恁樣/an-niong」的音及義,另造同音詞「按呢」。示意圖/寒多路/STREETVOICE街聲

以下討論一個相關課題,閩南台語tsiau-khi-kang,意為做人做事按照規矩來,引申為認真週到,有「照起工」和「照紀綱」二種寫法,歷來爭議不斷。有台語研究者撰文說,tsiau-khi-kang正確寫法為「照紀綱」,理據是,台灣諺語「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的原初版本為「人不照紀綱,天不照甲子」,據此諺語,台語才有「照紀綱」一詞,後因諺語失傳而被纂改為「不照天理」的版本,而「照紀綱」 也被改成同音詞「照起工」。

經查閩南語/台語文化相關文獻,並無「人不照紀綱,天不照甲子」的說法,有的是「人無照天理,天無照甲子/lang bo tsiau tiN-li, tiN bo tsiau ka-tsi」,押韻也富含哲理,官版台語辭典及網路平台《台灣俗語一日一句》,對此有翔實貼切的解釋,可供參考。

「紀綱」是人為的建制,不能與天理相比,古今、各國都不同,例如在阿拉伯社會,婦女衣服若不遮蔽手腳和臉部,是違背紀綱,應受嚴懲,古代中國的寡婦再婚亦然,這些紀綱無關天理,甚至是違悖天理,怎會招來天候異變的天道反撲(天無照甲子)?

台灣諺語「人無照天理,天無照甲子/lang bo tsiau tiN-li, tiN bo tsiau ka-tsi。」既押韻也富有哲理。圖/擷自亞蘭話俗話/人生調色盤YT頻道

其次,「紀綱」一詞在台語正讀ki-kong,唸作 khi-kang是不規則的濫變,二者在台語口語都不使用,按台語不規則變音必定是要在口語使用的,如上述「零星」若不在口語使用,不會唸成偏離正讀甚遠的lan-san;「紀綱」唸作khi-kang唯一可能理由,是要充當台語tsiau-khi-kang的漢字,或許古代閩南文人不知tsiau-khi-kang如何寫,或認為通俗寫作「照起工」不合適,遂按照其鑽研古籍的一慣作法,編造「照紀綱」一詞,規定唸作變音tsiau-khi-kang。

我們不能否定「照紀綱」的正當合理性,畢竟《台日大辭典》的詞條寫為「照紀綱」,這應是來自福建閩南話的傳承,不過,該典日文版「紀綱」條的註解寫道:(khi-kang)語源應為「起工」(語原は【起工】なるベし)。由此觀之,這部日治時代的官版辭典認為「照紀綱」和「照起工」都可使用;教育部的台語辭典用「照起工」作為詞條,加註「異體字照紀綱」,似乎也認為二者都可用,但以「照起工」為佳。

筆者認為「照起工」不是隨意拼湊的同音詞,閩客台語自古都有「起工」一詞,意為開工或動工,現在閩南台語大體上已被「開工」取代,客家台語仍用「起工」,反映客語社會保存較多的漢語文化傳承;傳統上,「起工」是一樁要事,不僅要擇吉日良辰,還要遵守一定的儀規流程,以求吉利,故閩客台語都使用「照起工」一詞,意指做人做事應學「起工」照規矩來

閩客台語都使用「照起工」一詞,意指做人做事應學「起工」照規矩來。圖/公視台語台臉書粉專

筆者在客委會的客語語料庫找到一句話:「佢人攏照起工來(他這個人都是照規矩來)」,承蒙一位講四縣客語的苗栗友人確認,客語口語有 zeu hi gung一詞,漢字寫為「照起工」。

綜合上述,兩部相隔近百年的官版台語辭典都認可「照起工」和「照紀綱」,若要納入台語文書寫系統,當以前者「照起工」為尚,比較簡潔平實,容易書寫和學習,且與客語同字同音同義;若改為「照紀綱」,客語無此詞彙,亦無變音可讀,照字面唸為zeu-gi-gong,不知所云。

職是之故,即便只為保存閩客族群共有文化資產,也應採用「照起工」而不是「照紀綱」。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