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百年使命 民報團隊為台灣走出新路


台灣民報在東京創立時合影,坐者左起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林呈祿、黃朝琴、蔡惠如,立者蔡式穀、黃呈聰。圖/翻攝自開放博物館
2023年為《民報》創刊屆滿一百年的歷史時刻,輿論事業維艱,百年流轉,台灣知識分子四代人鍥而不捨一次又一次撿拾起《民報》招牌,不只為公民發聲,更為這座命途多舛的島嶼點一盞燈,讓更多知識份子聚集到對的道路上,攜手前行,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民報》精神領袖之一蔣渭水孫子蔣朝根(現為蔣渭水基金會執行長)受訪時指出,任何一代知識分子接起辦報事業,都是艱辛的,1923年4月15日,《民報》在東京創刊(當時台灣不得有新聞事業),雖然稱之為「報」,但是在日本編撰、審查、赴台、審查的過程中,時常延遲,所以以雜誌形式呈現,最初以捐獻形式做為資金來源,爾後才由幾位知識分子籌措2萬5千元成立「台灣雜誌社」事業。

一百年前民報編輯部位以蔣渭水大稻埕大安醫院為基地,現為渭水驛站。圖/陳賜哿攝

百年前民報編輯部模擬樣貌。圖/陳賜哿攝

民報被視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唯一喉舌。圖/陳賜哿攝
是日治時期臺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 被喻為「臺灣人的唯一喉舌」,共同攜手進行台灣文化啟發的使命。林幼春任社長、林呈錄任總經理、蔣渭水任董事;監察人有邱德金等五位;顧問有林獻堂等十四位承接,旗下有《台灣》雜誌、《台灣民報》,皆以蔣渭水的大安醫院為根據地。

蔣渭水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期許新團隊延續百年前知識分子精神,監督時政。圖/陳賜哿攝
蔣朝根說,當時「治警事件」爆發後,台灣雜誌社全力經營《台灣民報》,並刊印大量「治警事件」當中被捕的獄中生活觀察,即便冒著被抓的風險,不少人還是搶著閱讀,也讓該報被視為台灣人思想的先導、維新的工具,而且在當時識字人口有限的情況下,蔣渭水先生更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讓市井百姓也有專人可以「聽」《民報》內容以增廣見聞。1926年發行2萬分,和官方媒體發行量相近,影響力鉅大。然而,後來經營者在帝國主義加強打壓下,1944年停刊。

第二代民報經營者於二二八事件被捕。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爾後,再有一批知識分子扛起這塊招牌,戰後,1945年雖再度發刊,但隨即爆發二二八事件,1947年《民報》不只遭到強迫停刊,社長林茂生更被捕失蹤。

2014年,陳永興醫師點亮民報網路化時代招牌。圖/民報資料照片
2022年5月1日,陳永興醫師再度將《民報》交付到新一代知識分子手上,精神承繼100年前的《台灣民報》知識份子所懷抱的理想!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們以前輩為師,手握這樣的報人精神,腳步調整為網路時代的媒體足跡,接棒下去往前大步邁進。蔣朝根亦期許新的團隊,在網路新聞的浪潮下,依舊抱持著批判、監督公權力的精神走下去。

民報新團隊、新網站上線滿一年,延續政治衛生、國民健康的百年辦報精神。
2022年5月,新網站上線後,《民報》關注不同於一般即時媒體的議題,如率先提出業者、主管機關、民代導致防疫保單之亂延燒前因後果,後再揭露大到不能倒的金控公司秘辛,但相關新聞遭合作新聞平台在壓力下主動下架。一年來,除了保有百年以來專欄選文型態,《民報》也獨家報導有心人士推動《證交法》修法,將台灣存託憑證(TDR)納入有價證券範圍,雖置入給各新聞媒體要衝關,只有《民報》反對到底,最後立法院財委會封殺該案。亦與國際組織共同追蹤孫道存太電案海外金流、戶籍外洩議題追查促成《個資法》修法、個資保護機關成立、監督物流公司宅配通消費者權益。同時增加健康生活頻道,延續醫生精神,總的對國民健康、政治衛生雙方面加強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