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關稅爭議/《紐約時報》曝台灣3困境 賴清德、台廠挑戰大

台灣對等關稅貿易協議還沒談完,8日又爆出「疊加關稅」爭議,《紐約時報》指出,台灣陷入關稅、匯率、政治不確定性等困境,不僅成為總統賴清德的政經壓力,也衝擊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25/08/09 20:31
《紐約時報》指出金屬產品製造商面臨高達70%關稅。(高雄市政府提供)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全球對等關稅名單,台灣原本處於似乎有利的談判地位,但8月7日20%關稅生效後,反而加劇賴清德面臨政治與經濟壓力。

台積電加碼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擴大赴美投資,成為川普課徵半導體關稅100%的豁免名單,卻無助台灣與美國達成對等關稅貿易協議。

除了對等關稅衝擊,今年新台幣兌美元又大幅升值,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無疑是一大挑戰。在政治方面,賴清德面對反對黨立委對抗的壓力愈來愈高。

賴清德形容20%是暫時性關稅,談判還沒結束。《紐約時報》指出,對比日韓關稅皆低於台灣,削弱台灣出口競爭力。

有專家指出,日本承諾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韓國承諾投資3,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元),「川普可能在等台灣做類似的行動。」

出口高度依賴美國 金屬扣件淪重災區

事實上,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輸美產品以電腦晶片及其電子元件為大宗,螺絲和螺栓等金屬扣件也是全球第3大產地,這些製造商勢必面臨20%關稅衝擊的主要族群。

《紐約時報》指出,金屬產品製造商衝擊最大,除了有對等關稅20%,還得面對鋼鋁製品關稅50%,隨著新台幣升值,更壓縮這些台廠的利潤空間。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