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增加但求助比例低 專家呼籲家長學會分辨孩子是憂鬱還是叛逆?

美國一份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以兒童及青少年的罹患率更高。但求助比例卻低。

黃星若/綜合報導
2022/12/01 07:03
專家表示,青少年的憂鬱常常被誤以為是叛逆,家長需學習如何辨識孩子究竟是憂鬱症還是叛逆。圖/shutterstock。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以兒童及青少年的罹患率更高。美國一份研究指出,12~25歲的人口憂鬱症病例雖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卻沒有相對增加;國內也發現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也發現憂鬱情緒症狀愈嚴重者,求助比例愈低。

多數憂鬱情緒症狀嚴重者 求助比例低

 根據一份2022年9月發布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分析從2015年至2020年,27萬多12歲以上的研究對象,結果發現,2020年有9.2%的受訪者曾在過去一年中經歷過重度憂鬱症,其中18~25歲的年輕人最多,盛行率為17.2%,其次為12~17歲的青少年,盛行率為16.9%。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年齡段憂鬱症增加的比例最快,但多數人既沒有求助專業,也沒有接受治療。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全世界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均有微幅增加,但在台灣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殺率,不同於與其他年齡族群,這幾年來不減反增;但雖說校園內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愈來愈多,但他們也發現,憂鬱情緒症狀愈嚴重者,求助比例愈低。

根據董氏基金會歷年發表的研究顯示,最常讓台灣青少年感到壓力的前三名,依序為:課業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及人際問題;進一步發現,女孩比男孩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及人際問題困擾,感到更有壓力。

陳質采指出,與其說青少年挫折耐受力差或說是草莓族,倒不如正視在這變動的生活型態及新科技帶來的困擾下,青少年其實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族群。陳質采建議師長應保持高度警覺性,留意孩子的身心狀況,如出現像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失眠或出現自我傷害的意念等,需立即尋求專業的協助。

學會辨識是叛逆還是憂鬱 面對並解決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表示,青少年的憂鬱常常被誤以為是叛逆,家長需學習如何辨識孩子究竟是憂鬱症還是叛逆。

 若孩子是憂鬱症,除了叛逆行為,會伴隨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胃口不好、凡事提不起勁、失眠、甚至不想出門、增加許多負面思考等;而單純經歷叛逆時期的青少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則較如常。

 葉雅馨建議家長要跳脫框架,不只一味當指導或要求者,孩子需要的是傾聽、同理他的不知所措、分享他的各種情緒,而不是一直給建議,家長試著成為孩子的朋友角色。

 而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對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或「想開點」是無效的,葉雅馨說,這是因為就像我們遇到胃痛時,無法叫胃不要再痛,可能過一陣子會自然好起來,但如經常出現疼痛就是警訊,提醒需去就醫,憂鬱症的情緒問題也正是如此。

 她進一步指出,情緒問題常常被當作不存在、漠視或被擱一旁,當我們察覺到情緒常常低落、負面思考、不自覺想哭,或不想成為他人負擔、想消失…等,已經不是尋求溫暖可解決的,應該要接受專業的協助或治療。葉雅馨提醒家長們,多多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況,當孩子面臨情緒問題,面對與解決疾病症狀問題才是聰明的,求助、就醫則是解決問題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