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衝刺2大收購案 中華信評一句話揭營運展望

.

江星翰
2025/10/12 10:00
國巨近期喜事連連,繼日本芝浦電子、茂達股票收購達標後,9月營收116億元攻頂。(翻攝利晉工程官網)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近期連續2樁收購案—日本芝浦電子、茂達,讓外界對國巨未來營運充滿期待,但中華信評卻冷靜拋出定論:「不預期這些投資將可明顯提升國巨的營運地位。」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在業界有「併購大王」之稱,今年以來發動收購的腳步快到令人咋舌,繼9月30日宣布收購茂達達陣後;10月3日再宣布收購芝浦電子股權也達標,預計2025年底前納入合併財報。

收購芝浦電子、茂達 擴大國巨產品

面對這2樁收購案,中華信評表示,可望擴大國巨的產品範圍,但因收購標的營運規模較小,收購後有可能衍生的整合及實現綜效的執行風險,不預期該些投資可明顯提升國巨的營運地位。

但上述收購案,符合國巨的外部成長策略,也就是透過補強性交易,尋求擴張至需求更為穩定且附加價值更高的專業應用領域。中華信評分析,收購芝浦電子,可增強在汽車、工業、醫療應用的熱敏電阻與熱感測器;收購茂達能拓展至電源管理與馬達驅動IC等主動元件領域,與國巨現有業務形成互補。

砸267億收購 國巨現金水位仍深

國巨分別砸230億元收購芝浦電子、37億元收購茂達,中華信評認為,由於國巨截至2025年6月底的近12個月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353億元,且同一期間帳上現金餘額高達1,232億元,相對強健的資本結構與現金流量,可吸收2樁投資案帶來的影響。

中華信評預測,2025年底國巨的借款對EBITDA比將從6月底的1倍升至1.3至1.6倍。此外,未來2年的中華信評基本情境,假設仍為國巨將會採取中小型規模的收購行動,規模不會超出國巨的可支配現金流量。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