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悲歌各界籲特赦 障權會憂:障礙者生存權將在特赦掌聲中消逝
80歲劉姓老母親照顧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超過50年,2023年在身心俱疲下親手悶死重殘兒。法院今年5月依家暴殺人罪減刑判刑2年6月,並建請總統予以特赦。事件再度引起社會關注,也牽動長照制度檢討。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示,理解並支持特赦建議,但強調這起悲劇反映國家在「重度失能者照顧資源的不足」,政府應從制度上積極改善。
家總:從「照顧悲歌」看制度破口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指出,這起案件的母親自26歲起照顧兒子長達50年,直到疫情期間因染疫被迫隔離,導致悲劇發生。該會理解司法專業人員在判決中關注照顧者年邁與身心困境,並支持特赦建議;但也強調,「此案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制度無法承接的結果」。
家總表示,台灣長照體系對重度失能者的支援仍有缺口,許多高齡照顧者長期處於孤立狀態,未被及時發現與協助。期待政府能藉此案正視現行制度的不足,建立長照悲劇審理時的法律參照原則,讓司法同時考量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經濟能力與是否窮盡使用長照服務資源,兼顧被照顧者的生命權與照顧者的人性極限。
家總聲明,2023年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曾針對「長照殺人」召開公聽會,提出三項法律修正方向,包括放寬刑法第74條緩刑要件、修正刑訴法第253條之一以允許緩起訴,或另訂較輕處罰規定。但當時多數學者與實務界擔心傳遞錯誤訊息,立法進展有限。因此,政府法律部門與社政體系應持續對話,讓長照政策與法律制度相互補位,避免悲劇重演。
石崇良:支持特赦 照顧者支援系統要補強
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3)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答詢時,也表達支持特赦的立場。他說明,事件發生於2023年疫情期間,老母親因確診被迫隔離,無法繼續照顧重度身障兒,最終釀成悲劇。「這件事情反映出對照顧者支持的不足,替代方案我們要做得更多。」
石崇良指出,目前即使聘有外籍看護,也能申請「喘息服務」等協助,但確實存在資訊落差,導致部分家庭未能取得協助。近年衛福部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提供心理諮商與照顧訓練,但仍需擴大。他並承諾,將要求長照服務員於訪視時篩選高風險家庭,及早介入關懷,防止照顧崩潰悲劇重演。
障權會:特赦不能掩蓋被害者的生命權
對於社會掀起的「特赦呼聲」,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今日發出聲明指出,當社會只看見照顧者的悲劇,卻忽略被殺害者的存在,就等於削弱障礙者的生命權。「若『照顧太累』可以成為奪走生命的理由,那麼障礙者的生存權就會在特赦的掌聲中消逝。」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引述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10條指出,各國應保障障礙者在與他人平等基礎上享有生命權,台灣既已將公約內國法化,司法與社會輿論更應避免以「憐憫殺人」的角度理解事件,否則將讓「以愛為名的殺人」被合理化。
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並指出,這並非台灣獨有的困境。1970年日本橫濱也曾發生母親殺害腦性麻痺孩子的事件,當時輿論一面倒同情母親,直到一群腦麻者組成「青芝會」出面抗議,才讓社會看見障礙者本身的生命價值。因此,解決長照殺人的關鍵,不是特赦,而是建立讓「照顧者被承接、被照顧者能繼續活下去」的社會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