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泰大進擊》放棄醫生夢接家業 廖偉銘讓秀泰竄升影城二哥
從地方型二輪戲院出發,到成為全台第二大影城集團,秀泰影城的轉變,與董事長廖偉銘的人生轉折緊密相連。這位原本立志當醫生的企業二代,回台接手家業後,帶領品牌轉型為「影城+商場」複合經營模式,打造出屬於台灣的生活娛樂場域。
白手起家的父親 一手畫出秀泰王國
秀泰集團創立於1960年,事業橫跨娛樂、餐飲與休閒。創辦人廖治德白手起家,年輕時以繪製電影看板為業,後來投入戲院經營,他不但親自踩著三輪車上街打廣告,連廁所都自己清掃。
1998年華納威秀進軍台灣,許多本土戲院被迫退場,廖治德則逆勢操作,先後接手台北欣欣晶華(欣欣秀泰前身)與西門町、公館等老戲院改建翻新,被外界稱為「電影大亨」。
從醫學夢轉入戲院 接班起於一次「暫時幫忙」
今年46歲的廖偉銘,也剛好在那個時期加入進入家族企業。13歲就赴美求學的他,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神經生物系,原本計畫回台報考醫學院,2003年因父親剛接手欣欣晶華,他臨時回台幫忙,「當時正逢SARS疫情,我本來只打算幫幾個月,沒想到一做就做到現在。」
剛回台時,廖偉銘從售票員、驗票員、賣爆米花做起。「那時候的戲院很傳統,觀眾花錢進場,卻不一定得到好的體驗。」他開始思考戲院能不能「讓人想待更久」。
打掉前三排 重新定義影城舒適度
當時多數戲院追求坪效,座位越多越好,廖偉銘卻悄悄做了實驗:「我們把前三排拆掉,拉大座距、增加前後排落差。雖然座位減少,觀影體驗卻提升,口碑反而帶動票房。」
這項調整成為秀泰日後設計的原型。廖偉銘陸續導入新型座椅、改進空調、更新音響,從細節提升整體觀影品質,讓看電影不只是娛樂,而是一場體驗。
從戲院到生活場域 開創影城新模式
在威秀、國賓等大型院線主導市場的情況下,廖偉銘也調整策略做出差異化,以「影城為核心、商場為延伸」的思維,在全台各地發展「秀泰生活」商場。2011年,他在台東興建全台第一座結合影城與商場的大樓;2013年正式推出「秀泰生活」品牌,整合影城、餐飲、書店與文創空間。
「觀眾看完電影會去吃飯、逛街,那為什麼不把這些都放進同一個地方?」廖偉銘說,他還特別把影城設在商場頂樓,觀眾看完電影往下走,一層層經過餐飲與零售空間,形成「瀑布效應」。目前秀泰在全台已有15座據點、165座影廳,總座位超過2萬席,市占率僅次於威秀。
砸重金換新體驗 從聲光到細節都要與眾不同
這幾年,廖偉銘持續推動影城升級,導入杜比視界、Harman音響、4DX與SCREENX等技術,並邀請《寄生上流》音效總監崔太永參與聲學調校,「我們希望觀眾能在秀泰感受到不同的聲光效果,願意多花一點錢體驗品質。」他說。
這些高成本投資讓秀泰逐漸建立「精品影城」印象。廖偉銘認為,硬體升級不只是為了追新,而是要在觀眾心中留下差異化記憶,「要讓人想到電影時,第一個就想到秀泰。」
不求快賺 以長線累積品牌
「有些投資短期看不到回報,但品牌口碑會留下來。」廖偉銘說,在影視串流與電商夾擊的年代,他選擇以體驗取勝,從打掉前三排的實驗開始,到打造「影城+商場」的複合模式,他讓秀泰從地方小戲院,成長為年營收逼近百億元的全台影城二哥。
如今大巨蛋旗艦影城啟用,旗下多座「秀泰生活」商場也穩定運作,廖偉銘也喊話,秀泰集團年營收將突破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