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看階級大戰的《黑白大廚》,讓多種願望一次滿足

要在廚藝競賽節目的國際市場中創造收視佳績,沒有新招是不行的,最近Netflix上熱播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就是翻出新花樣的成功製作。在這當中,我看到了在既有節目基礎上不斷發想,解構再重組的成果。毫無來由而橫空出世的創作少見,大多數突破框架的創意,其實都是現有素材的重新組合。《黑白大廚》把所有動人的綜藝要素放在一起,在現有料理實境秀裡加上新橋段,這讓我想到1980年代幾個賣座的電影系列。
當時東西方都有重組既有敘事元素和題材內容,融合跨片種特徵的新類型作品。例如,在警長追緝惡棍、英雄贏得美人的西部片,以及時光旅行、怪老頭發明神奇機器的科幻片拍到了無新意的時候,好萊塢推出了結合兩者的《回到未來》。而在驚悚恐怖、懸疑古怪的靈異片,和強調精彩打鬥、賞善罰惡的功夫片,以及有帥哥美女打情罵俏、綠葉配角搞笑的喜劇片走到盡頭之際,香港把三者湊在一起拍了眾多殭屍片。
《黑白大廚》就是重組的極致表現。製作單位盤整現有韓國綜藝節目模式,融入各種真人實境節目、美食廚藝節目、遊戲競賽節目的元素,在娛樂之外,還打著振興韓國餐飲產業的大旗,砸重金精心規劃。9月17日全球首播時,豐富的視覺效果就先震攝了觀眾:40個料理工作台和20座雙門冰箱的霸氣場地、考究的燈光佈景、驚人的攝影機數量,以及順敘倒敘交疊、充滿戲劇張力的後製剪輯。這是《廚神當道》與《鐵人料理》的結合。
精彩的還有人事物的強烈對比。料理形式眾多,涵蓋高檔精緻餐飲、低調庶民美食;參賽者背景多元,有業界菁英主廚、民間料理高手;連兩位評審都有完全不同的出身——韓國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主廚、推廣簡單料理的國民烹飪導師。這些明擺的階級差異,完全呼應節目名稱的副標「料理階級大戰」。節目一開場就讓觀眾看好戲,80位無名的料理人先鬥一輪,爭取20個向名廚挑戰的席位,《魷魚遊戲》裡魯蛇爭取存活並翻身的氣氛就來了。
接下來的一對一較量更令人驚心動魄。一身黑的民間料理人與著白上衣的頂尖名廚同時上菜,兩位評審蒙著眼睛,一口定江山。眼耳鼻舌身五感之中,除掉觀看料理過程、餐點擺盤的影響,只憑嗅覺與味覺來分高下,是電視廚藝競賽節目中罕見的品評方式,不只對參賽者殘酷,對評審也是極大挑戰。看評審矇著眼高談闊論後,揭開黑布見到料理實際裝盤樣貌,得知製作者黑白身份時的瞬間表情,就像歌唱比賽《好聲音》中導師轉過身來的畫面一樣。
殘酷的首輪淘汰和盲測品評後,接續的黑白對抗、混成分組比拼、失敗者力爭復活等,由觀眾、吃播主參與評比,雖然回到料理實境秀常見的賽制,但觀眾已經完全陷入其中。這一路下來,料理方式看似無國界,其實置入了陳年辛奇、乾蘿蔔纓、牛臀心肉、帶皮五花豬肉、生章魚等韓國料理的重要食材,還有黑白參賽者掌勺經營的各個餐飲空間。《黑白大廚》的銷售對象是Netflix全球訂戶,待12集全數播畢後,大家能不爭先恐後飛去韓國吃一圈嗎?
總體而言,《黑白大廚》成功之處是「健達出奇蛋」那種「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快樂。如同印度的歌舞電影,有悅耳的歌曲、華麗的舞蹈、灑狗血的劇情;又像以往台灣的歌廳秀,除了歌星和舞群又唱又跳,還穿插主持人逗弄藝人開黃腔,再加上搞笑短劇或特殊才藝表演。《黑白大廚》重組所有料理賽與綜藝節目的賣點,有闊氣場面、精湛廚藝、成員心機,還有隨節目而起的追餐廳狂潮,熱鬧與門道兼備。觀眾的所有願望於是一次滿足。
這些年來,韓國用影視綜藝和流行音樂征服全球,又極盡官方與民間力量推動韓食世界化,《黑白大廚》完全結合這兩方面的軟實力,不但是進軍國際市場的影視娛樂產品,更是向世界宣傳韓國料理與餐飲文化的親善大使。等待10月8日最終決賽的時候,我寫下這樣的觀察。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