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酒日】喝酒臉紅不是肝好! 有酒精不耐症持續飲酒罹癌風險將暴增70倍

只喝半杯酒臉就好是肝好嗎?大錯特錯!醫師表示,這是「酒精不耐症」,無法有效代謝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僅少量飲酒就可能導致臉紅,若持續飲酒,罹癌風險將贈增70倍!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5/05/09 16:37
49%台灣人患酒精不耐症,醫師呼籲納入癌症篩檢、健保給付。圖/台大醫院提供

喝酒會臉紅可不是肝好!據統計,台灣約有49%民眾患有「酒精不耐症」,為全球比例最高,這些人因基因缺陷,無法有效代謝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僅少量飲酒就可能導致臉紅、心跳加快、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研究指出,酒精不耐症者若仍飲酒,罹癌風險將暴增70倍,若加上抽菸與嚼檳榔,風險更高達300倍以上。

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專家呼籲社會正視酒精對健康的危害,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酒精不耐症為東亞人特有的遺傳性疾病,目前東亞各國普遍存在,日本盛行率約為40%、韓國為35%,而台灣則高達49%,為全球最高。

酒精不耐症的患者缺乏乙醛去氫酶,無法分解乙醛,導致喝酒後不適。陳哲宏說,有這個問題的人喝酒非常危險,常常喝半瓶啤酒就會臉紅、心跳加快,甚至嘔吐、頭痛,這是乙醛的毒性,不是酒精的毒性。酒精不耐症的人難以把乙醛代謝,而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的物質,與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根據台大醫院一項研究指出,沒有酒精不耐症但有飲酒習慣者,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7倍;若同時患有酒精不耐症且持續飲酒,風險飆升至70倍!若再加上抽菸與嚼檳榔等習慣,罹癌風險甚至可達300倍以上。陳哲宏呼籲政府應將酒精不耐症基因檢測納入癌症篩檢範圍,也納入健保給付,作為預防性公共衛生政策的一環。

目前台灣健保已涵蓋5大癌症篩檢,但尚未針對飲酒風險與酒精不耐症設立基因篩檢機制。陳哲宏建議,在精準醫療時代,應善用基因科技,只需使用口腔拭子採樣、不需抽血,約1小時內即可得知是否具有酒精不耐症,檢測成本目前約1000元,若擴大規模推動,有望降低至百元以下。他也建議,現行口腔癌篩檢對象應從單一「嚼檳榔族群」擴大納入「有飲酒習慣者」。

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也指出,酒精已被WHO認定與菸草同為第一級致癌物。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連年攀升,3大主因為菸、酒、檳榔,皆有習慣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提高近百倍。他也提醒,肝癌、食道癌等疾病與飲酒高度相關,並呼籲國人若無飲酒習慣,應避免接觸酒精;已有習慣者則應儘量減量。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張以承則強調,飲酒「沒有安全劑量」,無論多寡皆可能致癌與傷害器官。他建議,每週酒精攝取量應控制在兩個標準酒精單位內(約等於啤酒500ml、葡萄酒250ml、烈酒50ml),並主張所有含酒精飲品應標示「飲酒易致癌」的警語,甚至應涵蓋含有酒精的提神飲品與料理用酒。

根據國健署統計,酒精相關健保診斷每年花費高達57億元。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指出,健保署已推動慢性病防治「888計畫」,其中包含生活習慣諮商與酒精風險評估,最高補助每人每年可達4萬元,協助有酒癮問題者轉介戒酒治療。她也指出,酒精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國外統計顯示,每4件自殺事件中,就有1件與酒精有關。

陳哲宏呼籲,台灣人應建立「酒精無安全劑量、第一口酒即致癌」的正確認知,他並以藝人方文琳罹患食道癌為例,提醒社會大眾不要誤信「少量喝酒有益健康」的迷思。他強調,唯有結合教育、政策與醫療三方面資源,並透過基因檢測與風險評估介入,才能真正減少與酒精有關的癌症與慢性病風險。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