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報復性成長消退 茶飲結合餐飲成新藍海

台灣餐飲業在疫情過後,曾迎來報復性消費。根據統計,2022年與2023年餐飲業年增率均超過17%,創下近年高峰;然而,隨著低基期效應消退,2024年增幅已回落至7.6%,產業規模約新台幣8,463億元,重新回到長期穩健區間。
然而,餐飲業同質性高、競爭激烈,新品牌、新業態層出不窮,業者若僅靠傳統餐食服務,難以在紅海中維持優勢。尋找差異化定位,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
茶飲文化升級 餐飲業的新藍海浮現
台灣茶飲文化深厚,手搖飲已成全球現象,外送平台更推動茶飲消費快速成長。不過,手搖飲市場已趨於飽和,產業規模雖大,卻是高度競爭的紅海;相較之下,茶館產業規模僅約8億元,占飲料市場比重不到1%,極具發展潛力。
市場人士觀察,近年茶館文化逐漸從傳統品茗,轉型為融合文化、藝術與餐飲的複合場域,業者若能將茶飲與餐飲結合,創造「日茶夜酒」的全天候經營模式,不僅能延伸消費時段,還能開拓差異化市場,「茶飲與餐飲的結合,有望複製咖啡館產業過去的發展路徑,成為餐飲業的新藍海。」
目前市場上較知名的茶館品牌仍以春水堂、翰林茶館為代表,多偏向傳統風格。這也意味著,若新進者能以茶酒、茶餐等創新定位切入,將有機會快速搶佔市場。
海外市場龐大 茶酒文化助攻國際化
除了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也被視為重要戰場。目前精釀啤酒市場成長快速,根據IMARC Group,2024年全球精釀啤酒市場規模達1,426億美元,預計2033年將上看3,29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9.8%,美國市場規模更是台灣的50倍。
法人認為,相較於傳統餐酒館,「茶酒文化」可能更容易在國際市場突圍,而亞洲文化的茶元素結合餐飲,不僅有在地共鳴,在歐美市場也能展現新鮮感,有望成為品牌國際化的突破口。
紅海競爭加劇 餐飲業拚效率也拚差異化
法人普遍認為,疫情後的餐飲業已經告別報復性成長的甜蜜期,市場逐漸回歸常態,雖然外食人口穩定支撐需求,但在同質性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業者若要維持成長,必須同時在「效率」與「品牌力」兩方面下功夫。
在效率面,企業經營更講究成本控管與資源運用,包括中央廚房、自有工廠、數位化管理等,成為提升毛利與抗通膨的關鍵。相較之下,單純依靠展店規模的粗放式成長,已難以保證獲利。
在品牌面,消費者需求快速變化,除了追求餐食本身,也看重用餐氛圍、體驗感與文化附加價值。從茶飲結合餐飲、運動餐酒館,到異國料理的細分化,都是業者嘗試透過差異化打造新藍海的案例。法人分析指出,未來幾年台灣餐飲市場將進入「效率戰+品牌戰」的雙軌競爭期,誰能在這兩方面兼顧,才有機會在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中同時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