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政府討論入股英特爾 華爾街日報:恐重創美國科技業

.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25/08/17 02:13
英特爾(Getty)

美國政府傳出已與英特爾(Intel)商討入股可能性,消息帶動股價大漲,累計漲幅超過10%。然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警告,雖然政府介入短期內能提振市場信心,但長期而言,恐對美國晶片產業帶來傷害。

政府支持難解結構性問題

《華爾街日報》指出,英特爾確實急需外部協助,但政府資金往往附帶條件,最終可能使英特爾與更廣泛的半導體產業陷入困境。投資人雖對「政府入股」感到振奮,但英特爾問題過於嚴峻,即使注入大筆資金,也難以根本解決。

事實上,英特爾過去3年已燒掉近400億美元,仍未能奪回製造領導地位。雖然公司透過「晶片法案」獲得約80億美元補助,但最新18A製程仍缺乏外部客戶支持,多數晶片仍僅供內部使用。

投資壓力與未來製程存疑

報導指出,英特爾今年自由現金流恐再現70億美元負值。執行長陳立武更直言,若無外部訂單承諾,公司不會投入下一代14A製程,此舉被視為決定是否繼續經營晶圓代工業務的重要分水嶺。

然而,若英特爾縮減製造版圖,將不利於美國政府在國安與供應鏈安全上推動本土晶片產能的戰略。

國有化恐引發負面效應

《華爾街日報》警告,若美國政府直接持股英特爾,不僅可能導致行政干預民營企業的風險,甚至讓總統有更大空間影響晶片產業發展。例如,可能迫使輝達(NVIDIA)、超微(AMD)、高通(Qualcomm)等設計公司與英特爾合作,並將其與出口中國的許可掛鉤。

若在良率仍落後台積電之前就強迫產業使用英特爾晶片,將導致品質下降、成本浪費,甚至削弱整體美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這將背離政府支持晶片產業的初衷,也可能讓美國技術優勢出現倒退。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